是良吉。
陈允渡也顺着许栀和的视线望去。
良吉见两人同时朝自己看过来,有些心虚。他当真没想过窥伺主家和大娘子,只不过他也刚好这个点回来,正好撞见了。
原来方梨和他说主家很会讨娘子欢心,他还不相信,平素所见,主家可不就是个只会读书的呆子?现在亲眼见了,才发现方梨所言,句句属实。
大娘子的嘴角都没下去过。
他敛了心中的小小揶揄,硬着头皮一一打招呼,“大娘子,主家。”
许栀和轻咳一声,见他低垂着脑袋,也没主动问良吉刚刚有没有看见什么,只若无其事地问:“今天可还开心?”
良吉顿了顿,慢吞吞地回:“开心。”
只要能和她待在一起,就算外面的喜庆热闹和自己无关,他也是开心的。
许栀和想起陈允渡和自己说的话,忽然有些沉默。
梅馥宁的身体不好,不说中秋,即便是除夕上元,也不见得能出门一趟。
三人回到家中,方梨和秋儿回来的早,看见三人一起回来,讶然了片刻,旋即则是有些责备地看着良吉。
姑娘和姑爷上门,你个呆瓜凑什么热闹。
许栀和看方梨瘪着嘴,主动道:“在家门口遇见的。”
这还差不多。方梨立刻转闷为笑,忽然,晃眼的光线一闪而过,她刚抬头,就看见灯光下熠熠生辉的碧玉簪子。
许栀和的发饰不多,这样好的碧玉簪在浓密的墨发中很显眼。
她笑了笑,“姑娘和姑爷出门一趟辛苦,可要准备些夜宵?”
许栀和:“中秋夜里,就不必忙了。今日不是买了糕点吗?大家一起分食了。”
方梨应了一声,出去将月团、各色糕点带了回来。京城的糕点精致,价格也不菲,光是手中这一小碟,就需要五百文。
不过模样精致,模具用的是蟾宫折桂,上面还印着小小的字:芳。
御芳斋。
御芳斋本来叫作留芳斋,后来先帝沈贵妃入了皇宫,还时常怀念留芳斋糕饼味道,便遣了大内内监出来采买。
沈贵妃为大宋开国功臣沈伦的孙女,当时沈伦位列宰相,为国家殚精竭虑,其孙女沈贵妃在后宫从良家子层层晋封,深受真宗敬重,听闻贵妃爱尝此糕点,真宗特意赐名“御芳斋”。
一碟糕点八个,每个人拿了一个后还剩三个,方梨捏着属于自己的一块糕点,小心翼翼地用牙尖咬了一口下来,混着桂花、甜酒的香气瞬间在舌尖迸发,甜而不腻,清而不熏,她眯了眯眼睛。
真好吃,怪不得卖的这么贵都一堆人抢着要。
许栀和比她淡定一些,吃完,将盘中剩下三个中的两个分给了秋儿与方梨。
两人是女眷,且年岁不大,陈允渡和良吉都没什么别的反应。
最后一个娘子自己留着,刚刚好。
几乎所有人都默认为会这样分配的时候,许栀和忽然拿起糕点,放在了陈允渡的掌心。
金黄色的糕点落在他瓷白色的掌心中,像是长空升起一抹暖阳。
方梨呆了呆,“姑娘,你不喜欢吃吗?”
她记得姑娘很喜欢甜而不腻的糕点啊!
许栀和:“喜欢啊。”
她喜欢和她想分给陈允渡,又并不矛盾。
方梨僵硬了片刻,这还是自家姑娘吗?她迟钝又果决地将一整块糕点塞入口中,拉着秋儿赶紧走了。
良吉落后一步,也忙不迭跑了出去。
陈允渡的目光依旧流连在小小的一块糕点上,见许栀和望着几人的背影发笑,有些无奈地笑:“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许栀和也说不清自己刚刚怎么会突然幼稚地看着方梨,听到陈允渡的话,她笑着晃了晃自己的脑袋,轻声道:“你也可以是。”
她的声音很轻,陈允渡没听清。
“什么?”
许栀和摇了摇头,“官人要是过意不去,不如金榜题名后,每日为我带糕点回来,我不爱吃太甜的,也不爱吃碎粉多的,最好甜而清润,口齿生香的那种。”
陈允渡对糕点的研究不多,听到许栀和的话,他先默默记了下来,同时在心中补充了关于栀和喜恶的第三点。
喜欢甜而不腻的糕点。
许栀和说完,站起身,拿着一杯冷掉的茶水,走到架子边上。
院子太小,没有足够的位置栽种一棵桂花,她退而求其次,买了一束桂花放在瓶中……卖花的花贩说,时常在花枝上洒点水,可以让花谢更慢一些。
许栀和指尖沾了水,均匀地洒在花枝上。
直到叶面上的水珠不堪其重,汇聚成一滴从叶尖上滴落,许栀和才罢了手,她将茶杯重新放在桌上,望着半陷在暖色烛火下的陈允渡,呼吸窒了窒。
烛火在他背后温柔的倾落,镀上一层暖融融的光影。
许栀和摁住自己快要即将破土而出的不舍,故作平静地坐在他的对面,“过完中秋,我明日便要陪秋儿去应天府了。她年纪小,一个人过去我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