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棂也鼓励道,“翠儿,你随我读书几载,心思沉静,做事条理分明,更难得的是有耐心,善沟通。”
白潋接着伏棂的话头,“这些书,是工具。你先拿回去,有空了慢慢看。《辑要》里都是大白话,也有图,你肯定能看懂。而且我们还在村里呢,还有大半年时间。”
“等我们走了,村里谁家地里真遇到难处了。你不用慌,就把这《辑要》翻出来,看看里面有没有写类似的。有,就照着上面说的,用你自己的话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就像你在私塾教孩子们认字,把复杂的道理讲简单一样。没有,或者你也不确定,就直说‘这个书上没写,我也不太懂,咱们再想想别的土法子试试’,不丢人。你王姐姐,还有张铁他们也都是有经验的人,你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翠儿听了,还有些犹豫,她看着伏棂,想请她说句话。
伏棂揉了揉她的脑袋,“书者,载道之器。此《辑要》,是白潋躬耕实践,融汇古今的心血结晶。”
“你生于斯,长于斯,又随我读书明理,深谙乡土人情。由你保管此书,研习其中奥妙,并在乡邻需要时,援引其中智慧,解其困顿,正是最合适不过。传承之道,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你只需边学边做,边做边悟,便不负此托。”
翠儿深吸一口气,不再犹豫,上前一步,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了那本《农事辑要》。
若非伏夫子让她跟着读书认字,她此刻怕还是一个笨丫头。
白姐姐更是在她记事起,就对她很好。
到如今,两人竟将如此心血托付给自己。
“白姐姐,伏夫子…”翠儿抬起头,目光灼灼,“学生定当竭尽全力,研习此书,保管此书!绝不负两位师长所托。日后乡邻若有疑难相询,学生定当尽心查阅,仔细思量,若有不明之处,绝不妄言误事。”
白潋很高兴,“好!我就知道,我们伏夫子教出来的学生,错不了!”
伏棂笑着安抚翠儿,叫她别紧张。
可翠儿一想到伏棂和白潋这样交代得事无巨细,又听到她们说几个月后就离开了,不由问道,“白姐姐和伏夫子,是以后再也不回来了吗?”
想到这里,她眼睛一酸,差点就要掉眼泪了。
伏棂的目光从翠儿充满希冀的脸上移开,她沉默了片刻,斟酌词句。
“归期…确难定论。益州家中产业,盘根错节。父母年事渐高,精力不济,许多事务,需得有人接手梳理。”
家中三个子女,长兄伏渊,走了仕途,于商道亦非所长。
姐姐伏熙,颇有主见,然志不在此,且已嫁入别家,自有翁姑妯娌、府中事务需她操持,分身乏术。
父母疼惜她,亦不忍她再为娘家产业劳心劳力。
至于她伏棂…
父母膝下,唯她尚有余力,亦对此道有些兴趣。
他们对她与白潋之事,明言赞许,未曾强加阻挠。这份让步,这份包容,已是难得。
父母既已退让一步,她也该担起她的责任。
益州的家业,是爹娘的心血,亦是晚年倚仗。此去,只为使父母能安享晚年,兄姐亦无后顾之忧。
伏棂继续道,“翠儿,世事难料。两三年是我心中所盼。然益州事务繁杂,若遇阻滞,或需更久时日。五年十年…尚未可知。”
这边的产业,她已经做好安排,不用操心过多了。
翠儿听完,虽依旧不舍,但也完全理解了两人的无奈之处。
没过多久,两人送翠儿出了门。
对于日后的益州之行,白潋并没有多少要离开故乡的伤心。
虽然是有一点点惆怅?
从前她走过最远的地方,只是在泰和县的范围内。
出行的兴奋此刻远远多于离家的伤感,白潋几乎想蹦到天上。
去伏棂长大的地方待着,她觉得很不错。
走之前,她还有几件重要的事要办,白潋心里计划着。
她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看着院子里的葫芦架,“马上了,保管结水灵灵的大葫芦!”
第53章踹也踹不走了
白潋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请人帮忙清扫父母的坟。
她找了个农闲的时间,和伏棂约了王丫,三人提着竹篮,沿着熟悉的小路去上坟。
竹篮里装着香烛纸钱、几样简单的时令果子、一碟点心,还有一小壶温好的清酒。
到了地方,几人放下篮子,一起动手。
白潋手脚麻利,拿着带来的小锄头,三两下就把坟头四周的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