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婷多提了一句,“做生意别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她这麽说,是因为按廖芷的性格,就适合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的做生意。
廖芷感激的说道:“谢谢小姐提点,我记住了。”
有了阿强的帮忙,他们很容易就把五千件货一起寄了货运。当天依旧是廖芷跟着陈婉婷他们回到白天鹅,阿强则回去继续卖肉。
第三天他们到了高第街,这里主打港货,水货,从服装到电子産品再到日用品,全新的和二手翻新的,种类杂乱但品种齐全。
由于港货和水货溢价太高,陈婉婷什麽都没有买到,倒是在拐角处看到了昨天他们还说起的人,廖七。
廖七也守着一个摊,上面摆着精工和卡西欧的电子表,还有三洋的录音机,剪标的衣服,打口的磁带。他的摊位四角还拴着绳子,看起来收摊十分便捷,一提绳子,所有东西都能被裹着拎走。
“师兄?”廖芷上前确认了两遍,确实是廖七没错,“你怎麽在这儿摆摊?你不是做大买卖去了吗?”
廖七假装没看见他们,侧过身跟旁边摊主大声说起来下一批货要拿几万的,都有谁谁谁提前交了定金。
陈婉婷没有给他过多的关注,她们继续逛着高第街,廖芷也没法停留,她紧跟着陈婉婷,还时不时的回头看着廖七。
高第街的收获不大,他们已经买好了次日上午的车票,所以今天还有半天休息的时间。
陈美玲没有见过大海,于是廖芷带着她们到了黄浦区,乘渡轮登上了长洲岛。根据老渔民的指引,他们去参观了黄埔军校的旧址,他们看到了灰砖瓦房的教室和宿舍,还有孙中山纪念碑,老渔民给他们讲了不少军校的往事,也不知往事可不可靠,但被廖芷翻译过来後,陈婉婷和陈美玲听得津津有味。
他们还去看了长洲炮台,那里有当地的孩子在玩捉迷藏,炮台的砖缝里还能捡到贝壳。
他们去了深井村,巷道铺着麻石板,一些墙壁还有□□标语的残留。在大宗祠的院落,天井里还晾晒着渔网和咸鱼,村民在古井边洗衣服,一旁的小卖部卖着“亚洲汽水”和咸柠檬。
江边码头停泊着归航的木质渔船,有人在那里买着便宜的河鲜。
他们三人在深井村吃了加虾皮的艇仔粥和云吞面,看到快要日落,他们打算返程。
可是到了码头,她们却被通知渡轮停运了,廖芷上前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晚上有台风,码头停运,直到通知恢复为止。他们还被告知,需要立刻找到躲避台风的地方。
廖芷到附近的渔村问了好几家,都不能收留她们几个陌生人。陈婉婷直接掏出十块钱,“让我们住一晚,这十块钱就是你的。”
渔民没有犹豫太久,接过十块钱,让他们进了屋。
“这边空屋子给你们躲雨用,晚上不要外出,不要开门,明天台风停了就能离开。”
渔民嘱咐完就回到另外一间屋子里,还给她们关好了门。
陈婉婷和陈美玲有些担心和害怕,毕竟没有见过更没有经历过台风天,廖芷则淡定许多,“不用怕,这房子很结实,他们已经用木板封了窗,晚上你们睡觉我来守着。”
他们三人就在渔民的家里,眼看着天色骤然变黑,强风阵阵,大雨侵盆而下,似乎要把房顶砸出洞来。
屋外噼里啪啦的响着,屋内点着昏暗的煤油灯。
“外面好像有人敲门?”陈婉婷听了半天,不确定在那暴雨的声音里是不是夹杂着拍门的声音。
廖芷也仔细辨认了半天,“好像是有人拍院门。”
他们两人不想多管闲事,说完就当没事发生一样继续看着外面的大雨。陈美玲却有些担心,“要不出去看看?万一有人像咱们一样没有地方躲雨,咱们能帮就帮一把。”
廖芷听了吩咐,她穿上渔民的蓑衣带上斗笠,冒着大雨跑到院门口,隔着木门冲外面喊,“谁?”
外面有一男的大声回答:“老乡,能不能借住一晚?让我们躲躲雨。”
廖芷跑回来向陈美玲汇报,“有个男的想借住躲雨。”
“问问他们是干什麽的。”陈婉婷不放心。
廖芷又跑到门口问,“你是哪儿的?来干什麽的?”
门口男的被雨呛了一口,咳了两声答道:“我们是市里来考察的,有一个同伴生病了没法冒雨回去。”
廖芷又跑回去汇报。
听到有人生病了,陈美玲于心不忍,她跟渔民交涉後,多给了五块钱,渔民同意放那两人进来避雨。
廖芷打开了院门,那雨像泼出来的水一样扑面而来,李秘书扶着将要昏迷的沈正峰,歪歪斜斜的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