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他有李净慈。
在药铺买一些汴京当地的药材,便能知晓,这儿的土地最适合种什么。
李净慈跟着姜辛夷学了一段时间的医,认识了不少药材,加上他天生的嗅觉灵敏,很快便把这些药材分拣出来。
李净慈点头:“这些药材里头,金银花和白芷的药味儿最为浓郁,其他的倒也不差,就是跟这两样比起来,稍差一些。”
姜辛夷想了想,白芷的生长周期只有九个月,一年能收一茬,而金银花是多年生植物,种好了十几二十年不用下种,只等着采摘便是。
这两样药材一个采根一个采花,互不干扰,还能套种。
“挺好的。”姜辛夷觉得李净慈选出来的这两样药材很不错,没再纠结地道,“你去洛阳招人把药材种下去吧。”
皇庄里的人,再是下人,那也是皇家的人,姜辛夷拿了庄子,自然不可能再使唤天家人,那些人就被福喜安排去了别的地方。
现在庄子里空荡荡的。
姜辛夷想到洛阳的那些乞丐,招谁不是招,招他们也是一样的。
“我?”
李净慈指着自己不敢置信。
他才十二岁,按他爹的说法,还是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何况,他这才跟姜辛夷多久,皮毛都还没学会,就要学着办这些事了?
姜辛夷一眼看穿他的想法:“十二岁不小了,没几年就会蹿起来,现在不学着做这些,你想等到多少岁再学?”
这里的人婚嫁都早,医学一道又是极为耗费时间精力的。李净慈觉得他还小,姜辛夷却觉得他遇到自己晚了些。
李净慈眸中还带犹豫。
招人这事儿他也没做过呀,他若是办不好怎么办?
姜辛夷安慰他:“自然不会让你一个人去,紫芙也跟着你一块去,你们两个带六个护院,再带个账房。”
姜紫芙今年也有十岁了,两人年纪大差不差,一个也是带,一群也是带,索性两个一块吧。
“哦,好!”李净慈一听不止他一个人去,心里的紧张感这才消失。
但对即将独自办事的彷徨还在。
回到他和母亲居住的厢房。
经过姜辛夷这几个月的调理,他娘的身体已经大好,现在不会再咳到要断气的模样,不过到底是伤了肺,以后断不能再做重活,只能慢慢静养。
她是个闲不住的,不让下地干活,就让李净慈去外头的绣铺领了绣活,好歹是个进项。
见李净慈慌慌张张回来,便问了声:“怎么了。”
“师父让我去招工。”李净慈把姜辛夷给他说的话说了说。
知子莫若母,李母顿时明白他在害怕什么。她又做过多年官夫人,硬学也学出不少人情世故来:“你师父把这样重要的差遣交给你,是想锻炼你,做不好没有关系,重点是你敢不敢做,有没有信心去做。”
李净慈的眼睛一亮:“这样说,我即使没有办好事,也没有关系咯?”
李母点头,任谁也知晓一个十二岁初出茅庐的孩子出门去办事,不可能办得尽善尽美,姜辛夷那般聪慧的人,不可能不明白。
她道:“虽是这个理,但也不能不把这事儿当回事,必须尽你的全力去办。”
姜辛夷收留他们,愿意给他们一瓦遮身,还愿意教李净慈一技之长,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了,他们可不能辜负他的一片苦心。
“我知道,”李净慈是苦过的人,当然知晓现在的日子,有多么来之不易,但他还是挠头,“可我从未下过地,不知晓这种地都该找些怎样的人啊。”
李净慈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着李文斌上了京城,李文斌这个人对他们母子俩不咋样,可他好面,好面到不喜他们抛头露面,所以李净慈这个前官家哥儿,相当于是十指不沾阳春水。
他去办这事儿,他完全没有头绪。
他没下过地,不代表李母没下过地,李母想起,没来京城前,在家干活的那些日子,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旁人都以为她在京城吃得好,穿得好,出门奴仆成群,日子过得不要太好。
李母却觉得他在京城的日子,还当不上在乡下种地的日子。只要踏踏实实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愁饿死。
来了京城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要钱也不给,真是活也不活不起,死也死不痛快。
她赶紧把在李府的痛苦日子掐灭,跟李净慈说:“既然是种药材,那就跟种地没什么区别,无外乎就是找踏实勤快的,你到了洛阳,就找那些眼睛不乱转乱滚,一脸老实相的。”
“呆一些,木一些的都没关系,听话就成。”
李母这样一说,李净慈有了几分苗头,他把姜辛夷给他的纸笔取过来:“娘,你慢点说,我记下来。”
李母笑:“这有什么好记的,免得浪费纸笔。”
“师父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李净慈低头写的飞快,太久不握笔,他的字迹退后许多,好在他记的东西不用给别人看,自己知晓写的是个什么就成。
李母不懂这些,一听是姜辛夷说的,便不再言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