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颤抖着打开铁盒。里面除了一张老照片,还有一卷用蜡封存的微型胶卷。照片上是三个年轻人站在戈壁滩上,背后是一个巨型风筝架。许明远一眼认出左侧是父亲蓝志远,中间是养父许建国,右侧则是年轻时的陈教授。
照片背面写着:「年o月,鸿雁三号成功,见证人陈。风向西北,落点预估o公里,携带重量kg。」
"这是什么项目?"许明远困惑地问,"普通风筝不可能飞那么远"
陈教授小心地取出胶卷:"表面是气象探测,实际是"他看了眼小满,改口道,"回去再说。这里风大。"
回程路上,许明远注意到小满一直把玩着从铁盒里捡到的一枚奇特纽扣——铜质,上面刻着复杂的风向玫瑰图。更奇怪的是,女儿竟能准确说出陈教授口袋里有什么:"老爷爷带着一支有飞机图案的钢笔,还有一块印着风筝的怀表。"
陈教授闻言脸色煞白,差点把车开进沟里。他透过后视镜深深看了小满一眼:"这孩子和雅芬年轻时一样。"
蓝家老店的阁楼里,陈教授将胶卷放在灯光下展示。放大后的影像显示出一系列精密的气流数据和坐标图,还有几页手写的密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七十年代中期,大陆缺乏远程气象监测手段。"陈教授低声解释,"志远和建国提出用特制风筝携带仪器收集数据。后来现这种技术还能用于特殊通讯。"
他指向一组奇怪的符号:"这是他们独创的风筝密码,利用不同颜色的风筝布和飞行轨迹传递信息。当年两岸隔绝,他们想用这种方式"
"联系姑姑?"蓝思远恍然大悟。
"不止。"陈教授深吸一口气,"年那次成功试飞后,上级看中了这项技术。志远和建国被秘密调往不同基地继续研究。直到年中美建交,项目才中止。"
许明远想起养父手上那些伤痕:"所以那些年他们分隔两地,其实是在"
"继续归鸿计划。"陈教授点头,"用风筝技术展出的通讯系统,能在不依赖电子设备的情况下传递简单信息。即使在现代战争中都有特殊价值。"
阁楼突然安静下来,只有老式风扇的嗡嗡声。许明远看向手中的"归鸿"——这个承载着两代人梦想的风筝,原来背后隐藏着如此重大的秘密。
"还有件事。"陈教授犹豫片刻,"志远临终前寄给建国最后一份材料,应该是一种"
"纳米纤维配方。"许明远接口,"养父把它留给了我。"
陈教授眼睛一亮:"就是它!这种材料能让风筝在极端天气下保持稳定,是完成归鸿终极形态的关键。"他压低声音,"其实政府一直有人在关注这个项目。上个月还有人找我打听志远和建国的研究成果"
楼下突然传来李玉芹的惊呼。众人冲下去,现她站在工作间里,手中捧着一本打开的相册。
"我想起来了"李玉芹的声音异常清晰,"年冬天,志远和建国在甘肃基地。那天风雪很大,他们坚持要试飞新风筝"她的手指轻抚照片上两个年轻人冻得通红的脸,"风筝起飞后,志远突然抱着建国哭起来,说我们做到了"
照片角落,那个模糊的风筝轮廓与今天的"归鸿"惊人地相似。
夜深了,陈教授告辞前悄悄塞给许明远一张纸条:"明早九点,中山大学航空实验室见。有些事只能单独说。"
许明远回到客房,现小满已经睡着,手里还攥着那枚铜纽扣。他轻轻掰开女儿的小手,突然现纽扣背面刻着两行小字:
「风向会变线不断」
(风向会变线不断)
窗外,一轮明月悬在海峡上空。许明远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风筝飞得再远,线总在手里。"现在他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喜欢明远回家请大家收藏:dududu明远回家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