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第40章崔氏形容狼狈,云鬓高髻……
第四十章
魏铎安排霁尘去大安国寺查探期间,还召出影卫去盯着潘家,防止潘家动用私刑。
安排完後,又安抚潘妤与曲东来二人:
“你们关心则乱,切莫自乱阵脚,潘家如今将事情掩盖得密不透风,说明他们不想把事闹大,既已修书去了清河,定会等崔家的长老们来京後才正式处理此事,所以崔夫人此刻或许不好受,但无性命之忧。”
潘家兴师动衆喊来崔家,总不会在达成目的之前就处置崔氏的。
“如今最紧要的是查明事实。”魏铎转而问潘妤:“可否说说有关‘记名’之事,为何你们一致认为潘家会因此事对崔夫人动手?”
世家不乏有让庶子庶女记在嫡母名下的,只需家中长辈与嫡母同意即可,并不是多麽复杂难办之事。
“我之所以怀疑,是因为我父亲曾向我阿娘提过多回,最近的一次,便是我此番入宫前,父亲用我之生死,换我阿娘同意给他妾室的两个孩子记名。”
潘妤据实相告,没什麽不能说的,比起潘家的脸面,她更在乎崔氏。
魏铎见她把‘生死’说得这般轻松,想起登基之前,他派魏超假意去要玉玺时,魏超亲眼看到潘家处决潘妤,若他再去得晚些……
“潘远山还自诩读书人,竟用亲生女儿的命要挟妻子,我呸!”
孟尉是武将,又是新贵,对潘远山这种历经前朝的官本就没有好感,再听到他的所作所为,更觉不耻。
“他算什麽读书人,简直贻笑大方!”曲东来难忍愤慨。
不怪他如此,只因这一代的潘家早已不是往昔才子圣人辈出之时,之所以潘家仍地位超群丶高居文官之首,是因为潘家前人在全国各地建了数千座书院。
从潘家书院考入朝的学子,都要算作潘家的门生,也就是从潘老丞相手中接过班子的潘远山的门生。
正因为有这些门生持续不断的为潘家出力,潘家人即便这一代家主无甚才学,也不影响他在文坛仕林中的地位。
能与匹敌的,便只有历史更为悠久的清河崔家。
而崔家这两代出了不少圣贤,入官场的子孙也不在少数。
最关键的是,崔家的生员大多姓崔,他们的凝聚力绝非外姓子弟能比的,这也是桃李遍天下的潘远山屡屡被崔家压上一头的根本原因。
“陛下有所不知,关于‘记名’一事,潘远山确实向夫人提过多回,第一次是大郎君去世後没多久就提出的,家主觉得他丝毫不顾及夫人感受,便严词拒绝了。”
“潘远山沉寂两年後旧事重提,可彼时大女郎在淮南王府难産去世,潘家便迫不及待把二女郎嫁去巩固地位。”
“家主管不了他潘家嫁女,便借着记名之事弹压。後来家主甚至不惜放话,说夫人若不经崔家允许,擅自同意记名,崔家便不认她这个女儿。”
曲东来解释个中原委:
“不是崔家霸道,要插手他潘家之事,只因家主知晓夫人心善耳根子软,怕她被潘远山利用拿捏,为了夫人和夫人孩儿的将来,家主才不得不如此。”
潘妤也是第一次知晓‘记名’之事背後的故事。
原来潘远山的自私冷漠,并非最近才变的,他一向如此。
“崔家的家主,我记得是怀箴居士吧,她是崔夫人的……母亲?”魏铎问。
崔家这一代是女家主,除了崔家自有的家学之外,她还另外创建了【惠班学舍】,每年面向全国收一百名女学生。
每个从【惠班学舍】出学的女子,皆为闺阁学士,才名远播的女中君子。
“是。家主是招赘的,夫郎早年过世後,家主便独自支撑门庭。”曲东来回。
原主的记忆中,外祖母崔昭是个极其严厉的妇人形象,她每每随崔氏回清河,见到外祖母都打从心底里感到害怕,觉得她瞧不上自己。
崔昭女士是位非常伟大的女教育家,她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看不上资质鲁钝的潘家人是情理之中的事。
“照这麽说来,潘远山还真有可能对崔夫人下手。”孟尉如是说:“只有崔夫人‘德行有亏’,崔家才能无话可说,届时为了保全崔夫人,崔家无有不应的,真打了一手好算盘。”
“嗯,最终获益的确实最可疑。”魏铎也认可这个道理。
而这时,张顺在殿外通传:
“陛下,国师求见。”
内殿衆人立刻提起精神,魏铎回了声‘宣’,片刻後,仍旧一袭道袍,仙风道骨的霁尘国师便悠悠入内。
先甩拂尘对魏铎行礼後,才将目光落在潘妤身上,笑着招呼:
“见过皇後娘娘,多日不见,娘娘可好?”
潘妤颔首:
“谢国师惦念,不知国师可是从大安国寺来?”
霁尘说:“是。陛下托我查的人和事都有些眉目了。”
孟尉问:“那僧人还没被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