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怀疑作弊
◎跟训练有素的士兵似的。◎
前朝有机会读书且参加科举考试的多是门阀世家。商人没有资格参加科考。工匠无人推荐也没有资格参加。贫民子弟没钱读书。即便有人有幸参加也会落榜,盖因考官只会录取自己人。
本朝严格执行糊名制,即把考生姓名糊上。贫民子弟有望考中,又允许商人子弟参加科考,朝中百官也多了许多农工商子弟。
曾经有人建议院试三年两次。然而反对声过大,是以如今依然一年一次。
常言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一年一次不是吗,那我就控制录取人数。
临安位于江南水乡百姓富足,读书人多,录取率极低,比如一千名童生只录取十五人。
若非如此,万松书院也不至于两年无一考中。袁家也不会那麽高兴,给薛理送来一车礼物。
五月底名次出来,临安府城全城哗然。
丹阳县城独占鳌头——万松书院五人,其他书院丶私学以及民间十三人。
若是按照秀才录取率,丹阳县只有六个名额。可是丹阳隶属临安府,与临安周边几个县一同去府城考试,又因姓名被糊,分辨不出籍贯,录取率自然是根据总数。
抢占了其他地方十几个名额,周边知县有意见,但意见不大,即便丹阳今年颗粒无收,空出的名额也轮不到他们。
临安府城几大世家认为丹阳童生集体作弊,要求重试。
知县担心他人微言轻拗不过这些世家,便请丹阳郡王出山。
丹阳百姓争气,丹阳郡王与有荣焉,于是随知县前往府城。面对咄咄逼人的世家豪强,这位皇亲一点也不惯着,擡手把底下人孝敬的那本试题集甩过去:“作弊?只怕学道大人担不起!”
此刻担任本次院试的学道也在,他不明所以。知县手里也有一本试题集,本想同知府解释,见状就呈给学道。
老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丹阳考生试卷在学道左手边,他用右手翻开书,两边对比,答案并不出彩,但是在阅卷官吏定的标准之上。
学道令人把考题集和考卷拿给衆人,衆人看完之後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半晌憋出一句:“简直投机取巧!”
丹阳郡王老神在在地问:“拦着你投机取巧了吗?这本试题集各大书坊均有售卖,你舍不得花上一百一十文买本书,也懒得多看一本书,反倒怪他人勤奋好学?”冷笑一声,“滑天下之大稽!”
闹事的几人脸色涨红。
丹阳郡王:“以免你们明年又说有人凭字迹作弊,明日我便上奏陛下,糊名不能杜绝作弊,日後考生的试卷先誊抄出来再交给阅卷考官!”
话音落下,有人慌了神,丹阳郡王施施然离开。
丹阳知县看看知府和学道等诸位大人,又看看皇亲的背影左右为难,知府擡擡手,知县随丹阳郡王离去。
知府看着闹事的几人:“诸位满意了?”
有幸考中的秀才们还不知道他们险些被取消名次,一个个都在县衙门外公告栏处手舞足蹈地庆祝。
这些学子庆祝累了终于想起此次大放异彩多亏了薛理的那本“标准答案”。
然而此时金乌西坠,林娘子的店门紧闭。衆人转到侧门,正好看到薛理锁门,看样子是带着全家出去。
其中一位学子便问薛理出什麽事了。薛理只说一点小事,反而问衆人何事。衆人作揖鞠躬向薛理道谢。
薛理轻笑一声就解释他出那本书只是为了赚钱换房。
话音刚落就有人说,一本书才一百一十文,批发价一百文,薛先生最多赚二十文。倘若真是为了赚钱,为何不定到两百甚至三百。
薛理看一下身边的林知了,“薄利多销罢了。”随即就叫衆人回去他还有事。
衆人不服气,又不敢拦着他,恐怕耽误他的正事,便放他们一家离开。
薛理其实没什麽要紧事,只是去瓦市看热闹。
为了备考以及陪学生等待结果,薛理两个月不曾踏进瓦市。在这期间林知了和刘丽娘收了两批学徒,从早忙到晚,是以小鸽子和薛瑜都憋急了。
林知了原先以为去年那麽多人卖蛋糕和生煎,今年没人再学拉面丶煎包和鸡蛋糕这三样。
确实没有村民再掏五百文报名。
过了元宵节,先前来林知了家拜访过的方家的厨娘前来询问今年何时收徒,只因她家小公子爱吃生煎和鸡蛋糕,可她不会做。
林知了据实以告——清明前後没时间,要回家上坟以及插秧。
厨娘希望越早越好,林知了把时间定在正月二十五。翌日她问店里的食客,还有没有人要学那三样。
袁家奴仆来买里脊肉,回去就把此事告诉大公子。袁家大公子考虑到祖母牙口不好,鸡蛋糕很适合祖母,就挑个厨娘送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