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出去一个青云梯,换来个活阎王,这简直是笔糊涂账。
可任凭朝臣再如何的长吁短叹都没用,人已经来了,怎么迎才是正事。
最后还是右丞相拍板,将一众适龄的皇子都溜出去,不是和亲嘛,那总得找个人选啊,人家公主看上哪个就是哪个吧,众位皇子一起去迎吧。
右丞相的话自然有朝臣反对,怎么能让东元的公主自己选,到了西齐,就得按照西齐的规矩来,那得让他们皇帝赐婚。
右丞相轻飘飘的看了一眼说话的人,是礼部的一个侍郎,那难怪了,不够格知道元保儿的风光伟绩嘛,丞相不和无知的人辩驳。
反正在场的重臣里,是没一个反对的。
可不是嘛,这公主可是个煞星,真要是赐婚,不满意杀了皇子怎么办,他们找谁说理去。
不过,说是一众皇子,其实也不过是排行靠前的那几位。
皇后所出的大皇子三岁就夭折了,算不得数。
贤妃所出的二皇子秦王卫笠早就娶了妻,孩子都有了,人家公主自然不能做妾,秦王妃又生了两个孩子了,又不能说下堂就下堂,自然也算不得数了。
剩下的也不过郑贵妃所出的三皇子端王卫琅,良妃所出的四皇子陈王卫昭以及养在皇后身边的五皇子瑞王卫荣了,可瑞王他人还在北境,回不回的来还得另说呢。
再往下六皇子晋王倒也是够年纪的,可生母不过是个贵嫔了,配人家嫡出公主,实在是不够看了。
再下面的几位皇子,不是年纪不合适,就是身份不合适,也是不算数的。
所以总的来看,能去迎着的也只有端王卫琅、陈王卫昭,和亲的人选大概也就出在这二位之间了。
不是说瑞王被排除了,而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您回都回不来,自然胜出的几率就低了。
再加上,人家公主虽然是个煞星,可知道的人少啊,所以这都是虚的,实打实的还是人家带过来的嫁妆,一车一车的抬进驿站,这都没完,据说还有一批在路上,一批还没从东元出发呢。
这哪是金疙瘩啊,这简直就是移动的金库呀!
所以,对于这个金库……不,公主夫婿的人选,后宫的人是各有各的小盘算。
皇后自不必多说,自己女儿换来的,便宜了旁人怎么可行,是立马与卫荣传信。
另一边
仁寿宫里,郑贵妃正坐在太后的下手位置上,周围伺候的宫女小心的候着,生怕一个不注意,惹恼了这两位大佛。
郑贵妃作为宫里的宠妃,脾气可不是一般的大,再加上太后是嫡亲的姑母,又有皇帝的宠,自然是要风得风的人,不然也不能公然与皇后打擂台。
再加上郑贵妃长得着实不差,乌发蝉鬓,娥眉青黛,细腰雪肤,媚骨天成。
尽管已经三十多了,生有两子一女,二皇子端王、四公主卫珠以及七皇子卫勋,却依旧保养得宜,不然也不会现在还能迷住皇帝。
要知道,尽管再如何的青梅竹马,也架不住宫里的美人如流水,郑贵妃能得皇帝独宠,小时候的情谊是一个原因,太后的偏爱是一个原因,最重要的还是郑贵妃长得好。
郑贵妃蹙着黛眉坐在太后身边,挥手让伺候的宫女下去,也不像平时一样去逗太后开心。
郑贵妃此时的心情是真的有些不愉的,本来与太后商量着,都认为那东元公主是个做儿媳妇的合适人选,再加上东元带过来的嫁妆着实是太多了些,就算是贵为一国宠妃,郑贵妃也有些眼馋。
但无奈自己儿子却是个混的。
刚想到端王,端王就来了。
听到宫女进来报端王来给太后请安,郑贵妃揉了揉额角,还没等郑贵妃说话,太后就赶忙让自己大孙子进来。
在太后眼里,只有端王和七皇子是亲孙子,最疼爱四公主卫珠,其余的皇子公主,是万分不待见的。
端王一进来,先是给太后行礼,然后又像郑贵妃请安,最后坐在小宫女搬来的凳子上,还不忘趁机调戏下小宫女。
端王面如冠玉,风流潇洒,一双随了郑贵妃的桃花眼,微微上挑着,看得小宫女红着脸颊,害羞的低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