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陈承穿越过来後,早已在脑海里复习了好多次早朝,已不像刚穿越的时候手足无措。面对群臣三呼万岁,神色平淡的让她们平身。
坐在金椅上,她居高临下看着下面所有人,心中暗道原来女尊世界科举也看颜值。年轻娘子们面容俊朗,年纪大的娘子都是面容周正,一身正气。唯有武官娘子长得略显粗壮,却也不失威严。
不多时,便有大臣上前奏事。见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陈承便自行决断。陈承对此事并未生气,心知真正重要的事自有六部主官单独禀报,朝会不过是个形式。
能拿到大朝会上讨论的大事,都是六部尚书多次私下请示过的。
礼部尚书踟蹰片刻,执笏上前道:“陛下,如今四海升平,内外皆安,风调雨顺,天佑大扬。只是陛下膝下未有女嗣,宜命各地挑选秀男送入皇宫,选侍君充实後宫,以备繁衍後嗣,永葆国祚。”
她悄悄看了眼丞相,心知恐怕会让丞相不舒服。但礼部职责所在,她作为礼部主官不得不提。
户部尚书早与礼部尚书商量好,见她说完便也出列,洋洋洒洒说了一大段。
陈承应付後宫中的三条美人蛇尚且心累,并不太愿意在这个节骨眼上再纳新人。她算不得什麽好人,但也不至于在情况未明时就召新人入宫。日後成功了好说,万一失败了,岂不是白白害了他们。
何况她实在对王明月不感兴趣,只能另寻他法。
因而只道:“此事不急。母皇仙逝前忧心民间婚嫁,特命一月为限。如今百姓刚除孝,又命她们不得婚嫁以备选秀,朕于心不忍。虽是太平盛世,也不宜劳动百姓,暂且放一放吧。”
选秀一次,先是要布告诸郡县,上报秀男,紧接着就要郡县海选丶初选,送到京城之後又要再筛一遍,最後才让自己面选。一套流程下来少说要一年,可从布告发出到选秀结束期间,适婚男子均不得婚嫁。如此一来未免显得皇家不近人情,耽误男子婚嫁。
她昨日还听晋安阳说一有选秀的消息传出来,民间百姓就急着给男子婚配,也不挑剔女家是何人物品貌,称之为拉郎配。陈承不算什麽好人,好歹也接受过阳光教育,不想因为她一人之私就祸害百姓。
陈承道:“朕听民间故事,不少男子无缘入宫却又因选秀不得婚嫁,耽搁了他们大好年华。朕以为,日後应设采选使访求贤德男子礼聘後宫,繁衍後嗣为好,也免得惊扰百姓。”
大臣们一楞,没想到堂堂皇帝还会有如此心思。咂摸着陛下的话,便都未曾反对。由采选使访求,看来陛下对从民间选美不感兴趣,对官家公子更喜欢些。
事实也是如此,民间虽也有美男,只是日日操劳生计,不免粗糙无礼。对比起来,倒也是官家公子更讨人喜欢。
莫说百姓,就连大臣们也不是人人都想送孩子入宫。如此倒也更好,愿意入宫的寻采选使喝喝茶拉拉关系,自然有机会把孩子送到陛下眼前。没兴趣入宫的正常为孩子婚嫁即可,陛下也不会强迫。
不过采选使,即便官阶名位未定,也必然是陛下的亲信,不知会是谁得了这个肥差。
丞相闻言松了口气,心中不由感慨陛下从前不显山不露水,竟还是个仁君。如此看来真是天佑大扬,有仁君出世,扬朝命数再添数百年也不多。
吏部尚书便道:“陛下,敢问采选使当挂在哪一处?”
陈承沉吟片刻,说道:“在礼部特设礼聘司,设正六品侍选一人丶正七品采选四人,如何?”
礼部尚书没想到陛下会把这个肥差分给礼部,没敢看自己的好姐妹户部尚书,连忙接了这个大馅饼。
户部尚书丢了肥差却也不生气,反而很为取消大规模民间选秀高兴。她们户部上值两眼一睁就是各处来要钱的消息,可国库就那麽多钱,给了这个就给不了那个。选秀耗费巨资,少了选秀她们户部也能更宽裕些。
不过是多了四个官位而已,选秀一次的花费足够覆盖四千个官位的俸禄了。何况多做多错,少揽一桩事对她们户部也有好处。
朝上大臣均无异议,本朝取消选秀改为礼聘一事便很快布告出去,百姓欢欣鼓舞不在话下。虽有些自持美貌的男子心有遗憾,但也知道自家并无打点的银子,便只好作罢。
唯有云熹,先是见母亲犹豫着不肯帮忙,又传来选秀取消的消息。一时间先是疑惑上辈子没这回事,又是心灰意冷,着急不知该怎麽才能入宫。
他只好缠着父亲求助,承恩伯夫郎禁不住爱子痴缠,再加上他也觉得熹儿生得好,若入宫必定受宠。因而便再次向妻主提起,为儿子争取一番。
承恩伯与夫郎感情和顺,禁不住夫郎和儿子痴缠,只好答应下来,言说找到时机後会请陛下出宫到家中小坐。云熹这才心满意足,连忙拾掇着发型丶妆容,准备偶遇表姐。
一连月馀过去,陈承已经适应了帝王生活,每日习武丶学习丶处理政事,很是快活。虽然王明月总是悲春伤秋的,但短时间内不见他有异心,陈承便也稍稍放心,只当後宫中有个摆设罢了。
但好日子过久了不免有些无聊,陈承便想趁着天气好到京城走走,看看这世界丶这百姓是什麽样的。
晋安阳说得越好,她越想亲眼看看。秋月等得知後便连忙准备起来,将她素日行走坐卧所用物品都带上,以免外面的东西不干净。明面上安排了两个壮实的御前侍卫随行,暗中又有几十个侍卫乔装改扮,暗中警戒。
陈承对此很是赞同,白龙鱼服是乐趣,但要是因为乐趣丢了小命未免得不偿失。
她带着秋月并两个侍卫出行,一身大红色衣裙却不显得妖艳,腰间配着未曾雕刻图案的古玉,反而带着深沉的威势。衣着打扮皆能看出她出身不凡,因而百姓纷纷避让,不敢得罪。
许是民风开放,不少男子都是结伴丶亦或随着妻主一同出行,间或也有大家公子带着帷帽,身边紧跟着侍从出行。年轻娘子许是被拘在家中读书,很少看到。
“娘子,”秋月道,“听说城东有一家福来客栈,有位说书娘子讲得极好,可要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