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日照小说>失忆仇敌在我怀里装乖了 > 踏月上(第1页)

踏月上(第1页)

踏月(上)

45

听得方承襄的话语,李老太爷没有半丝惊慌,反而“呵呵”笑了两声,双手把在自己的拐杖头上,用拐杖狠狠锤了两下地。

“哦,看来大人早有准备啊?怎麽还用对付周林二人的小把戏来对付老夫?”

李老太爷说道这儿,目光扫过桌案上的一叠状纸,方承襄也跟着看了过去,和拿与周林二人的一样也是假托李老太爷的“对头”之名写的李家这些年勾通边疆胡人,走私盐铁的桩桩证据。

但,李老太爷一点不慌,反而笑开来接着言道。

“老夫已然这个年纪了,也不是泥捏的,大人不会觉得我李家这麽多年没点背景吧,呵呵,这点手段啊,最多送老夫坐几天天牢净净肠胃而已。哼,大人想拔除我李家啊,您和您背後的长公主还是嫩忒了些,呵呵……”

方承襄听得,目光暗了暗,伸手将桌案上的状纸拿过,厚厚一叠,都有些压疼了他的手腕。

“嘉和元年,李家勾结北境胡商,借丝绸贸易之名,暗中向胡人走私生铁丶箭镞丶铠甲等军需,累计三千馀车,获利百万两白银……”

方承襄见得,忽然想起听族中在朝做事的长辈曾谈起那年原本被嘉和帝和萧老元帅打的已经老实多年的胡人突然犯境,而且装备莫名精良,边军一时还手不及。

导致北境边民生灵涂炭,流离失所,甚至有为了求生徒步千里跑来京师的,当年京城门外处处是北境边民逃难过来搭起的帐篷,但粮食却跟不上,京师门外处处哀鸿遍野,饿殍遍地,想起当时的惨状,老一辈人都心有馀悸。

方承襄又随手翻开其中一页,这次时日近了些,上面写到。

“嘉和十七年,李家每年向户部丶吏部等多民高官行贿数十万两白银,朝中苏御史带血书上朝检举此事。第二日便”醉酒坠河”尸骨无存,半年过後,苏家老宅莫名失火,三十七口人无一幸免死于火中……

方承襄看到此处,攥着书页的指节都有些发白了,他记得年少时听过老人提这位苏大人的名字,外号“苏青天”,从小吏一直做到御史位置,很是体恤百姓,为人铮铮铁骨,多次在朝堂上为民直言,没想到这位御史也是死在李家层层叠叠的“手段”里。

方承襄捏了捏鼻梁,不想再看,他知道这状纸检举人或许是假的,可这些罪行丶这些证据都是六扇门多年查证下来的铁证,只是一直没法捉拿眼前这个巨枭而已。

但,少年人自有胆气!

方承襄再擡眼,目光已然如刀锋雪亮,今日他不论如何都要除掉眼前这个国之巨蠹!

思及此处,方承襄将这些罪状“啪”的压在桌子上,震的这间小小的暗室尽是回音。

“李老太爷,您莫慌,既然您这麽爽快,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本官也就不与你谈这些事情了,不如咱们聊聊别的,比如您家里人的事情?”

方承襄勾起嘴角忽地冷笑起来,这就是沈知微教给他的妙计,既然敌人自身如此坚固,那自然不能从他本身下手,得绕个弯儿找其他突破口。

一听方承襄提到自家家里人,李老太爷不觉的眉头震了一下,手紧紧抓紧了手中的拐杖龙头去。

果然……

虽然方承襄见得李老太爷,面色依旧如常,但这些小动作无疑出卖了李老太爷的内心。

他进来审讯之前,沈知微就给他说过李家不知是作恶多端,有所业报还是什麽,李家虽然族人衆多,但都是旁支,李老太爷只有一个儿子,还早夭,只留下一个嫡孙。

平日里,李老太爷对自己这个孙儿是视若珍宝,含着怕化,捧着怕摔,出趟远门都要带在身边,那天议标会上替李老太爷答话的那个少年就是他那唯一的孙子!

方承襄笑着继续说道。

“令孙才高八斗,小小年纪,去岁晋地乡试,三百考生中独拔头筹作了解元。偏巧本官有个同年正是晋地学政,前日里他与本官饮酒时说起令孙,那日考完衆学子吟诗唱和,唯独李公子紧捂考篮匆匆离去,连句久仰都说不利索。

大抵是令孙性情腼腆吧……”

方承襄说道此处,故意顿了顿,擡眉看向李老太爷,刚才还老神在在,游刃有馀的李老太爷头上沁出了大量汗珠,止不住声音发颤道。

“是……是的,他丶他不善言辞……”

“上月科考放榜,令孙喜得三甲功名,虽上不得金殿对策,但也是到底有个官身待得补缺。

不过奇了怪了,第二日令孙去参加了翰林院举办的琼林宴时,当时宴会翰林院掌院学士上出题《咏春柳》令诸位进士填词作诗。

令孙抓耳挠腮半日,竟写出'绿条垂地地地地'这般诗句,当时在场其馀进士皆可作证。

嗤,为凑齐七个字,令孙也是不容易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