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蟹螯曲面她未及更衣,径直走向中央桌……
夜雨倾盆,福州船厂仍是灯火通明。
她未及更衣,径直走向中央桌案,沉声道:“陈老丶林工首。”
陈丶林二人闻声走来,一衆工匠也快步围拢。
桌案上,一方白纸已然铺开,墨盘已备。
黄葭指尖犹带湿冷,蘸墨俯身,墨线在布片上疾走丶盘绕。
一个结构在纸上成形:形似蟹螯钳合,却又非简单咬合,而是由数层精巧的曲面层层叠抱丶勾连支撑,形成盘结形态。
陈工首灰白的眉毛紧锁,喉头动了动,“大人此榫,匠心独具。然则,寻常巨木相接,多用‘穿带’丶‘银锭’或‘燕尾’诸榫。比如‘银锭榫’,形如古锁,两端宽厚,腰部束紧,吃劲面大而稳固;又如‘燕尾榫’,头大尾小,如楔入槽,纵有拉扯亦难脱出。其理皆在‘硬锁’与‘抗拉’。”
他擡眼看向黄葭,眼中是纯粹的困惑,“您此榫,蟹螯之形,尚有‘锁’意,然外覆盘绕曲面,非但不增锁力,反似削弱?”
黄葭静立案前,目光沉静如水,并未因质疑而动摇。
她看向陈工首,“我记得,宋人的《营造法式》曾记载过一种“合角解力法”,当两个直角榫难以承受侧向力时,匠人会偷加个小斜角。因而这个蟹螯榫不是锁力,而是分力,本质上是将无数小斜角化为连续曲面,以斜面导引部分侧力,护住脆弱的尖角。”
陈工首微微颔首。
林工首摇了摇头,目光扫过图纸:“可观蟹螯其形,曲面叠压,缝隙必多。海水盐雾无孔不入,时日一久,侵蚀其中,木料朽坏,这盘绕结构岂非首当其冲?”
黄葭转向林工首,淡淡开口:“盐蚀之虑,林工首所忧在理。但传统榫卯直缝虽深,水流亦可平行冲刷,日久天长,油麻易被淘洗。而此曲面盘绕之缝皆为曲径,油麻浸透其中,填充後,似膏脂粘附‘曲壁’,海水冲刷,反而不易将油麻剥落,只要装配严丝合缝,其耐蚀之能,必定更甚。”
林工首目光一滞,点了点头。
黄葭见衆人没有异议,便详细说来:“曲面分作五层,第一层,其势取‘巽’位,弧度效‘弓人制弧,三折而中’之理,非急弯,乃如长弓缓引,曲度舒徐,约合‘三折’之缓。”
“第二层,方位流转趋‘坤’,弧势更平,近乎‘卧弓’,一在承接首层馀力,二在方位流转,使力流改道……”
·
制造蟹螯榫,凿刻的力道略偏,则前功尽弃。
黄葭自定下此法後,寸步不离船厂。
酷暑蒸腾,四周弥漫着桐油的腐气。
她衣带渐宽,目光却如铁,紧盯每一道曲面成形,失败的碎木堆积如山,汗水浸透了匠人脊背。
不知不觉,已是七月末,构件终于就位,悬于巨木之间。
这天,大雨倾盆。
厂内热浪凝滞,鸦雀无声,就连呼吸也有千钧之重。
最深处,一方铁力木料被牢牢固定。
那新制的“蟹螯榫”,正被林工首和陈工首操持,缓缓推向榫眼。
在场衆人屏住呼吸。
黄葭站在一侧,蓑衣未脱,目光如鹰隼,紧紧追随着木料。
汗水从陈工首鬓角滑落,林工首满手是汗,每一步推进,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左三,半宣。”
黄葭声音忽然响起,她看得真切,一处曲面角度微有偏差。
陈工首眼神一凛,手中工具立刻微调。
又是一阵令人窒息的静默。
随着一声轻微的“噌”声,曲面嵌入,包裹着榫头,层层勾连,盘结榫卯浑然一体。
衆人卸了一口气,但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受力——
铁链绞盘开始绷紧,铁箍缓缓套上榫卯。
铁锤举起,在场衆人的心也随之悬起。
黄葭静静盯着,心跳得极快,前几次崩裂的脆响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锤落——
咚!沉闷的撞击声。榫卯结合处微微一颤,木料发出低沉的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