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葭刚下了船,便听得码头上传来一声悠长的号子。
“呜——”
这是要开船了。
她阔步走向码头,四周的羁旅之人也齐齐拥去。
在如潮汹涌的人海中,她一旦挤进去,便如石沉大海,再也不会被人找出来。
寒风拂过长街,黄葭掩埋于人群之中丝毫感觉不到冷意。
今夜的雨下得四围慌乱,汛兵也不见踪影,仿佛一切都为她安排好了。
逃出淮安,就在今夜!
“呜——”又是一阵号角声,大船靠拢河岸。
码头人海翻腾,衆人齐齐望向大船的方向,黄葭也转头望去。
耳畔涛声起落,天光忽隐忽现。
一程一程的光影,照得斑驳的船身虽死犹生,凛然威严,一刹那间,还复往日艨艟巨舰,江河远上,怒涛漫卷。
黄葭心神一凛,久久伫立。
耳畔回响起祖父濒死前的一句。
——“凡我後辈,不得再与舷舱为伍。”
…
漕运部院,师竹斋
雨声如注,屋外一个个行色匆匆的人影时有浮动。雨水冲激着瓦楞丶长阶,汇聚成一滩一滩的小池水。
主座上,兵备道参政陈敬猷抿了一口茶,目光郑重地扫过衆人。
左边第一位的李约正襟危坐,脸上神色复杂。
他将这几日发生的事一一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头脑越发清晰,心中一口郁气彻底堵住了喉咙。
他不知道黄葭是从什麽时候筹划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她选定客商的那一日起,就已经在为离开淮安做准备了。
她身边有部院的眼线,若是公然去码头港口,那部院的眼线一定能将其截住。
而当初选客商之事上,她若听从部院的意思去选淮安本地商贾,那麽今後依照惯例,运货的时候是走部院的官船,她即便上了离开淮安的官船也是在部院眼线之下。
她只有寻一位手底下有商船的外来商人单独接洽,才有机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此事。
後来他将她调去河口,她大张旗鼓在河口修筑工事,不肯交出私账回到清江厂,多半是已经想到了可以在河口寻得突破。
最危险的地方也最安全,河口本就处在卫所河防监管之内,部院自然不会再费心费力布置第二道眼线,黄葭只要甩掉河口的巡防兵,就可以脱离部院的监视。
对面的林湘波抿了一口茶,长叹一声。
他疏于提防,如今细想下来,此人的计策缜密而稳健,一面频频外出试探部院的眼线疏密如何,一面又步步软化他在河口的布防。
大半个月都过去了,真是好耐心。
听着堂外“滴答滴答”的水声,衆人的心绪都烦躁起来。
淮安府境内驻三卫二所,江北漕军数以万计,部院握有如此威势,竟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船工从手底下逃了出去,简直……奇耻大辱!
“要不是你瞒着那一千三百两的事,怎会有今天这个局面!”
李约拍案而起,已然气急。
林湘坡并不理会他,只看向陈敬猷,“昨日,浙江漕军的人传来消息,漕台已经上了船,不出三日就会到部院。”
陈敬猷抿了一口茶,目光沉沉地落在李约身上,“部院事务繁杂,二位也不能事事留心,事已至此,说这些也没什麽用了,还是好好想想该如何向漕台回禀此事。”
林湘坡有些犹疑,“那现下是不是先搜捕淮安的几处渡口……”
“呵!”李约冷笑一声,径直向外走。
要说的话骤然被打断,林湘坡只沉默地看向他的背影。
屋外狂风骤起,万窍皆鸣,水声哗啦啦湍过。
师竹斋内,一道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响起。
“会通河警戒,请江北海防督查,要赶在漕台来前将此事收场!”
陈敬猷放下茶盏,一锤定音。
(上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