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闽海之极“南旺分水,功在千秋,朝廷……
“轰隆隆!”
雷声在远天滚动,沉闷如鼓。
黄葭正走在回去的路上,蓦然一惊,擡眼望见天边翻涌的云层,越来越黑。
该死!
大雨,毫无征兆地下起来。
雨点砸下丶此起彼伏,瞬间连成一片白茫茫的水幕。
她疾走几步,闪入一处深宅高墙的檐下。
雨水顺着瓦当泻下,在脚前汇成小溪。
几乎同时,一个挑着担子的瘦小身影也挤了进来。
她侧过头,担子两头是竹篾筐,盖着油布,隐约透出甜腻的蜜饯香。
“客官,刚做的蜜饯果子丶梅子杏脯,甜得很,去去湿气?”小贩声音带着市井的圆滑,斗笠压得很低。
黄葭微微摇头:“不用了。”
小贩笑了笑,反而凑近些,声音压低了,带着点神秘:“那……新蒸的糖糕可好?特意加了‘木贼’‘桃仁’,香得很!”
“木贼丶桃仁”四字入耳,黄葭身形几不可察地一顿。
她缓缓侧过头,目光穿透雨幕和昏暗,落在小贩被斗笠阴影遮住的下半张脸上。
檐外雨声哗然。
小贩擡手,慢慢取下湿透的斗笠,露出一张风尘仆仆的面容——崔平。
他咧嘴一笑,眼神精亮,却多了些沧桑。
黄葭眸光微动,格外诧异,“你什麽时候……”
“雨大,拿着。”
崔平不由分说,将一把半旧的油纸伞塞进黄葭手中,自己则重新戴上斗笠,紧了紧担绳,一低头,毫不犹豫地扎进瓢泼大雨里,身影很快模糊。
黄葭撑开伞,步入雨中,不远不近地跟着前方那个在雨幕中移动的身影。
拐过几个街角,是一处僻静角落,支着个简陋的馄饨摊。
昏黄的灯笼在风雨中摇晃,勉强照亮一方油腻的木桌和两张条凳。
崔平已放下担子,坐在背风处,正朝摊主招手。
黄葭收伞,在他对面坐下。
“两碗馄饨,多放胡椒。”崔平熟稔地开口。
“好嘞!”摊主笑了笑,竈头热腾腾的蒸汽在冷雨中升起,带着面皮和肉馅的香气,暂时驱散了寒意。
馄饨端上,白气氤氲。
黄葭没动筷,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吸溜着热汤。
“你们近来如何?”她开口,声音在雨声格外平静。
崔平咽下口中的馄饨,抹了把嘴,眼神锐利依旧:“老本行,倒腾药材,饿不死。不过……”
说着,他顿了顿,声音压低,“近来风声有变,山东那边,胶莱河开凿的动静不小,运河上跑船的老把式们都在观望,说要是通了,或许船帮在运河上,还能有新路数。”
黄葭点了点头,未置可否。
胶莱河连通胶州湾与莱州湾,若成,海运与漕运格局确会生变,但这并非她此刻关心的。
崔平见她不语,放下勺子,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几乎被雨声淹没:“这次来,是祝舵主的意思。”
他看向她,“也是来……把当日答应您查的第三件事,办了。”
“第三件事”四字落下,四下仿佛凝滞了一瞬。
摊主搅动汤锅的声音丶檐外哗哗的雨声,都成了模糊的背景。
烛光映过黄葭清冷的面容,她眼神定定地看向崔平,等待下文。
他放下汤勺,声音沉稳:“您当日托查邵老在闽广的行迹和交游,我北归後,辗转寻访了帮里几个消息灵通的老人,也只拼凑出些零碎。”
他顿了顿,似乎在整理思绪,“道是十几年前,邵老便数次南下,其志非小,但闽海这地方……水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