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目不转睛地注视屏幕,没注意到身旁的男人与她同样认真。
-破旧的教室里,扎马尾辫的女孩双手怀抱课本,眼微垂羞涩笑着。
-布满沙石的操场上,女孩们仰望升旗台,表情庄重,擡手敬礼。
-简陋的阅读角边,小女孩翻阅着青少年版《三国演义》,全神贯注沉浸其中。
。。。。。。
一张张小脸蛋与模糊记忆重叠。
这些女孩仿佛是平行时空里的她。
十二岁那年,真假千金错位的身份更正,乔漓回到她本该生活的地方。
因为亲生父母已经亡故,她被送往舅舅家。在偏远农村,家家户户条件不好,却习惯性生养三四个小孩,有的是为了生男孩,有的则是为了多生几个养老。
村里教育资源匮乏,女孩最多念完小学便开始帮衬家里干活,更有甚者一天学都没上过。
原本乔父留给舅舅一笔钱,让他把乔漓送到镇上念寄宿学校。可乔父一走,舅舅和舅妈就出尔反尔,把钱私藏了。
“哈哈,这钱正好给咱们小龙和小伟读书!”
“这丶这不好吧。。。。。。”
“有什麽不好?咱们供她吃供她穿还不够?小丫头片子念书有什麽用,再过几年也该嫁人了。明天就让她下地收稻子去!”
“行。”
犹记得那一日阴雨绵绵,她蜷缩在逼仄的小仓库里,彻骨发寒。
回忆帧帧浮现,舅舅舅妈的对话似在耳畔回荡。
台上,“向暖计划”介绍至尾,女主持眼神示意灯光师并含笑致意:“感谢乔漓女士。”
整个人被柔光包裹,全场视线落过来,携伴热烈掌声。
恍惚间,手背一暖,她终于回过神。
蒋时岘注意到她脸色发白,一握果然手微凉。
“是不是不舒服?”
“没有不舒服,”乔漓摇摇头,找了个借口搪塞,“有点冷而已。”
她侧身拿披肩,蒋时岘快她一步,取下披肩给她披上,“‘向暖计划’,是什麽时候开始做的?”
“有几年了。”
“没听你说起过,”男人笑笑,拿了一盏汤盅放到她手边,“空了跟我讲讲运作模式?”
“。。。。。。好。”没想到他会对这项目有兴趣。乔漓点头,拿勺子小口喝汤。
甜丝丝的玫瑰荔枝饮,温热注入胃腹,连遥远记忆里的寒意也被驱散了些。
医疗救援和扶贫助学,充斥颇多心酸与苦涩。慈善晚宴环节设计得当,将文化传承项目放在最後。女主持张弛有度,讲述个案时偶尔提问或延伸主题,同相关来宾进行趣味互动,内场氛围再度升温。
“——好的,感谢霍总对传统技艺的支持。”主持人边说话边灵巧变换站位,手持话筒轻“咦”一声,“各位有没有发现,今年慈善之夜的菜肴有什麽不同?”
慈善晚宴这种正式场合,各界名流交谈为主,用餐为辅,对菜色自然关注甚少。听到主持人的话,这才分出注意力看向席面。
往年光华·慈善之夜,京菜是主角,搭配各地特色菜。衆人略一扫视,便看出今晚的确不同——精致的沪市本帮菜独占鳌头。
沪市?
大家不约而同望向某道身影。
江染月忍不住轻啧,阴阳怪气:“你搞什麽名堂?今天不当葛朗台啦?”
林默泽掀眼,淡淡道,“不是我。”
“。。。。。。”
好奇心渐涨,主持人把握时机,揭晓答案。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关注非遗文化传承,民以食为天,非遗美食深入各地人名心里,开始广为推崇。LED屏如精灵跃动,非遗小笼技艺传承丶本帮菜同国内外品牌联名丶非遗糕点博览会。。。。。。项目繁多,基本涵盖所有沪市非遗美食。
“我们知道,蒋氏集团每年在非遗慈善项目上投入不菲。我想采访一下蒋时岘先生——”主持人擅于捕捉话题,明知故问,“蒋总今年为什麽主推沪市非遗美食呢?”
台下的助理主持适时送来话筒。
蒋时岘接过,神态松弛:“因为我太太是沪市人。”
话音落下,现场有一瞬安静。
今晚媒体衆多,慈善之夜每年话题占据热门榜前列,没想到今年还有意外之喜——京圈这位太子爷,狗仔深挖多年,私生活干净如白纸。今儿个如此高调直白,可谓是破天荒头一遭。
顷刻间聚光灯闪烁,相机喀嚓声不断,不约而同聚焦于某处。
江染月忍不住同乔漓耳语,揶揄道:“以前没看出来,蒋时岘这麽会的吗?”
乔漓懵怔着,她也不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