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的清晨,青山村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气中。王轱辘呵出的白气在眼前凝结成霜,他紧了紧沈雅琴给他织的毛线围巾,摇着轮椅缓缓穿过梨园。工人们正在给果树做防寒处理,刷石灰水的刷子与树干摩擦出沙沙的声响。
"王叔,东区的老树都处理好了。"技术员小赵搓着冻红的手走过来汇报,"新栽的五十棵幼苗也都裹了防寒布,保证安全过冬。"
王轱辘点点头,伸手摸了摸身旁一棵老梨树粗糙的树皮:"这棵老树跟我同岁,可得照顾好了。"
"您放心。"小赵翻开记录本,"对了,大棚那边的草莓已经开始转色,预计腊月下旬能上市,正好赶上春节。"
正说着,沈雅琴挎着竹篮从晨雾中走来,篮子上盖着厚厚的棉布,仍能看见热气从缝隙中冒出。她今天穿了一件墨绿色的棉袄,脖子上围着那条王轱辘从县城买回来的羊绒围巾,髻梳得一丝不苟。
"快趁热吃。"沈雅琴掀开棉布,取出两个裹着油纸的饭团,"新腌的酸菜馅,开胃。"
王轱辘接过饭团,热气立刻温暖了他冻僵的手指。咬开酥脆的外皮,酸菜的清香混合着肉末的鲜美在口中绽开,让他满足地眯起眼睛。
小赵识趣地告退去忙了,沈雅琴在王轱辘身边的石凳上坐下,从篮子里又拿出一个保温杯:"红枣枸杞茶,驱寒的。"
两人安静地吃着早饭,晨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梨树枝丫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沈雅琴突然开口:"轱辘,昨晚梨生来电话,说艾米丽的父母还想来看看咱们的青山村。"
王轱辘眼睛一亮:"什么时候?"
"腊月二十三,小年前。"沈雅琴抿了口茶,"他们一家都回来,要住到正月十五。"
"那得好好准备。"王轱辘兴奋地搓着手,"民宿那边留几间朝阳的房间,再找个会做西餐的厨子。"
沈雅琴笑着摇头:"早安排好了。梨叶说把合作社的接待楼收拾出来,那里有地暖。至于吃的,艾米丽说她母亲最爱吃中国菜,特意点名要尝我做的红烧肉。"
王轱辘看着妻子神采飞扬的样子,忍不住伸手替她拂去肩头的一片落叶:"还是你想得周到。"
沈雅琴拍开他的手,脸上却带着掩不住的笑意:"老不正经,让人看见像什么话。"
吃完早饭,王轱辘要去草莓大棚看看。沈雅琴推着他的轮椅,两人慢慢走在田埂上。路过新建的医疗站时,正遇见老支书扶着老伴出来。
"老王,雅琴,早啊!"村支书笑呵呵地打招呼,"带老婆子来复查血糖,这医疗站可太方便了。"
王轱辘关切地问:"检查结果怎么样?"
"好多了。"老支书的老伴开心地说,"张医生说再控制两个月,药量就可以减半了。"
告别老两口,沈雅琴推着王轱辘继续往大棚走。路上,王轱辘突然说:"雅琴,我想着等澳洲亲家来了,带他们去看看李青。"
沈雅琴的脚步顿了一下:"应该的。李青是青山麦的创始人,他们该去祭拜。"
"我还想"王轱辘的声音低了下来,"在坟前种一棵澳洲桉树,算是两地情谊的象征。"
沈雅琴沉默了一会儿,轻轻捏了捏王轱辘的肩膀:"好主意。梨生说艾米丽的父亲最爱园艺,让他亲手种下更有意义。"
草莓大棚里温暖如春,与外面的寒冬形成鲜明对比。一排排翠绿的植株整齐排列,白色的小花间点缀着红宝石般的果实。技术员小李正在检查自动控温系统,见他们进来赶紧迎上前。
"王叔,沈姨,快来看这个新品种。"小李引他们到大棚最里面的一畦,"已经可以采收了,甜度达到十四度。"
沈雅琴弯腰摘下一颗红得亮的草莓,轻轻一咬,甜蜜的汁水立刻充满口腔:"真甜!比市面上的好吃多了。"
"这是农科院最新培育的红颜品种,咱们是全省第一个试种的。"小李骄傲地说,"预订价是普通草莓的三倍,已经有不少高端市来洽谈了。"
参观完大棚,已近中午。两人决定顺路去合作社看看,梨叶正在主持年终总结会。
合作社的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梨叶挺着明显的孕肚站在投影幕布前,正在讲解来年的展规划。看到父母进来,她微微点头示意,继续道:"所以明年我们将扩大青山麦二号的种植面积,同时启动有机蔬菜认证程序"
王轱辘和沈雅琴在角落安静聆听,看着女儿从容不迫地主持会议,心中满是欣慰。会议结束后,梨叶走过来,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
"累了吧?"沈雅琴心疼地摸摸女儿的脸,"中午回家吃饭,我炖了你爱喝的鲫鱼汤。"
梨叶摇摇头:"妈,别忙了。菌生说要带我去县城吃火锅,你们也一起来吧。"
王轱辘这才想起今天是女儿的生日,内疚地拍拍额头:"瞧我这记性,连闺女生日都忘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爸,您别这样。"梨叶挽住父亲的手臂,"我自己都忙忘了。再说三十多岁的人了,过不过生日无所谓。"
"那怎么行。"沈雅琴坚持道,"生日一定要过,图个吉利。不过既然菌生有安排,我们就改天再给你庆祝。"
中午,王轱辘和沈雅琴在家简单吃了午饭。饭后,沈雅琴拿出一个绣了一半的虎头帽继续做,这是给外孙的。王轱辘则翻看着相册,里面全是王青山和王思远从小到大的照片。
"雅琴,你看这张。"王轱辘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青山四岁时非要学爷爷摇轮椅,结果摔了个大跟头。"
沈雅琴凑过来看,忍不住笑了:"思远那孩子更逗,把麦穗当头别在耳朵上,说要做个像太姥姥一样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