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捡菌子?”
连绵的雨,淅淅沥沥地笼罩了树几山舍整整一周。
雨丝织成细密的帘幕,模糊了远处梯田的轮廓,却将小院浸润得愈发青翠欲滴。
绣球花吸饱了水分,花瓣沉甸甸地低垂,色彩却更加浓艳欲滴。
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丶苔藓和植物蒸腾出的清新气息,沁人心脾,却也带着挥之不去的湿意。
池星止被困在了小院里。
他的论文摊开在二楼房间靠窗的书桌上,旁边堆满了从楼玉风书房借来的地方志丶民俗资料,还有他自己密密麻麻的笔记和打印的文献。
窗外是连绵的雨幕和朦胧的山色,窗内是青年时而奋笔疾书丶时而托腮凝思的身影。
键盘敲击声和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成了雨声之外的主旋律。
这一周,他仿佛被按下了学术加速键。
楼玉风和陈序,这两位阅历与学识都远超于他的临时导师,成了他最坚实的後盾。
楼玉风对梯田生态丶哈尼族历史渊源如数家珍,他总能从最细微的耕作习惯丶古老的歌谣传说中,为池星止抽丝剥茧,揭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陈序则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人文关怀,为池星止的论文注入了更多社会学和情感层面的思考。
他擅长引导池星止关注仪式背後的情感联结丶个体在宏大文化叙事中的位置丶以及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微妙张力。
他温和的提问常常能点醒池星止忽略的盲点,激发他新的灵感火花。
“星止,你看这段关于‘祭寨神林’的描述,”
楼玉风指着地方志上泛黄的页面,“‘寨神林’被视为村寨的守护神和生命之源,禁止砍伐。这不仅仅是原始崇拜,更是一种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维系着‘林-水-田-寨’的平衡。你可以尝试将它与现代生态伦理中的‘敬畏自然’理念进行一些关联思考。”
“陈序哥,我有点困惑,”
池星止咬着笔头,眉头微蹙,“我在描述开秧门仪式的参与者时,总感觉笔下的‘他们’是一个模糊的整体。我该如何更好地展现个体差异,比如年轻人对仪式的看法和老一辈是否有所不同?”
陈序放下手中的书,推了推眼镜,温声道:“很好的问题。你可以尝试寻找一些具体的细节。比如,观察年轻人在仪式中负责的具体事务,例如是敲锣打鼓还是插秧主力?他们的表情是虔诚丶兴奋还是带着点完成任务的心态?”
“仪式结束後,他们是立刻散去,还是会围在一起讨论些什麽?这些细微的差别,就是个体声音的体现。”
·
在这样的轮番“灌溉”下,池星止的论文进展神速,框架愈发清晰,内容也日益丰满。
一周的雨,仿佛将他思维的土壤浇灌得异常肥沃,三分之一的内容已初具雏形。
他看着文档里逐渐增多的字数,成就感满满,但心头也萦绕着一丝被雨困住的憋闷和对山野的渴望。
终于,在第七天的午後,持续了一周的雨势渐歇,厚重的云层被撕开几道缝隙,久违的丶带着暖意的金色阳光投射下来,在湿漉漉的山林间形成道道光柱。
雨停了,空气被洗刷得无比通透,带着雨後特有的丶混合着泥土丶草木和清新水汽的醉人芬芳。
“雨停了!”
池星止第一个冲到窗边,推开窗户,贪婪地深吸了一口带着阳光味道的空气,脸上是压抑不住的雀跃,“楼老板,雨停了!”
他的欢呼声引来了其他人。
楼玉风从茶室走出,看着窗外透亮的山色,嘴角微扬。
陈序和谢彧也相携出现在露台,享受着雨後初晴的舒爽。
扎西更是乐呵呵地从厨房探出头:“雨停了,林子里肯定冒出来好多菌子宝宝,正是捡菌子的好时候!”
“捡菌子?”
池星止的眼睛瞬间亮了。
这简直是天赐的放风机会。
“去,必须去!楼大哥,陈序哥,谢大哥,一起去吧?扎西哥带路!”
他充满期待地看向衆人。
楼玉风看着少年眼中久违的丶几乎要溢出来的活力,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