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信随雪至
残雪未消的正月,丞相江黎以的府邸总带着种近乎肃穆的静。
庭院里的老梅刚落尽最後一瓣花,墨色的枝桠斜斜刺向铅灰色的天,像幅没干透的水墨画。江黎以坐在书房临窗的案前,指尖拈着枚青玉镇纸,纸上摊着的是西北军报的抄本,字迹被他反复摩挲得有些发毛。案头堆叠的奏折足有半尺高,朱笔批注的痕迹从清晨延续到此刻,墨香混着淡淡的松烟味,在冷空气中凝得厚重。
“大人,宫里来人了。”管家福伯的声音隔着竹帘传来,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谨慎。他跟着江黎以快二十年,从江家败落时的小书童到如今的相府管家,最懂这位年轻丞相骨子里的沉郁。
江黎以擡眸时,睫毛在眼下投出片浅影。他今日穿了件月白锦袍,领口绣着暗纹的流云,虽素净却难掩料子考究,衬得脖颈线条愈发清瘦,偏生眉宇间自带一股温润却不容轻慢的气度——那是久居相位,在朝堂上运筹帷幄养出的威仪。闻言只是淡淡“嗯”了声,将镇纸压在军报上,起身时袍角扫过炭盆,带起阵细微的火星。
掀帘而出的瞬间,廊下的寒风卷着雪沫子扑过来,他下意识地拢了拢袖。院子里站着的不仅是内侍,还有明黄色的轿子——是皇帝李卿砚亲来了。随驾的还有两位内侍省的总管,以及禁军统领,这阵仗让福伯悄悄蹙了眉,忙指挥下人去备热茶点心。
“陛下怎麽亲自来了?”江黎以快步下阶,行礼的动作流畅而恭谨,鬓角的碎发被风吹得微动,语气里是恰到好处的惶恐与恭敬,“臣未曾远迎,死罪。”
李卿砚已经从轿子里出来,一身常服也掩不住龙章凤姿。他比江黎以年长五岁,登基七年,眉宇间已有了帝王的沉稳,却在面对江黎以时,总带着几分少年时的熟稔。“江相总是这样,”他笑着扶住江黎以的手臂,指尖触到对方微凉的袖口时,不由蹙眉,“开春了还穿得这样单薄。福伯,相府的炭火不够?”
福伯刚端着茶盏过来,忙躬身回话:“回陛下,炭火管够,只是相爷总说穿多了沉,批阅奏折不方便。”
江黎以无奈地看了福伯一眼,转回头时已恢复了从容:“陛下取笑了。快请进书房坐。”
李卿砚摆摆手,反而径直走向庭院里的老梅树,目光扫过枝头:“去年冬雪大,你这梅树倒是扛住了。记得陆清安小时候,总爱爬这树摘梅子,摔断过三次腿。”
提到“陆清安”三个字时,不仅是江黎以,连福伯端着茶盏的手都顿了顿。廊下伺候的小丫鬟们更是屏住了呼吸——这三个字,在相府几乎是禁忌。
江黎以端着茶盏的手指稳了稳,茶沫子在盏沿漾开圈浅纹。他低头抿了口,茶是今年的新茶,却被他泡得有些涩:“陛下记错了,是两次。”
“哦?”李卿砚挑眉,看向跟过来的喻辞桉,“喻尚书也在场,你说,是三次还是两次?”
喻辞桉刚从户部衙门赶来,手里还攥着本账册,闻言忙拱手笑道:“陛下,臣那时只顾着抄书,哪敢看陆小将军胡闹。不过依着他那性子,多摔一次也不稀奇。”他是江黎以的同科进士,如今官至户部尚书,性子爽朗,是少数敢在江黎以面前说玩笑话的人。
江黎以横了他一眼:“户部的账算完了?有空在这儿嚼舌根。”
喻辞桉嘿嘿一笑,凑近低声道:“刚算完军饷,正要来跟你报备,巧了,碰上陛下也在。”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陛下是为陆清安的事来的?”
江黎以没说话,算是默认。
李卿砚看着他们互动,眼底闪过一丝笑意,随即收起玩笑的神色,从内侍手里接过明黄卷轴:“说正事吧。西北战事暂歇,匈奴遣使求和。陆清安……不日将班师回朝。”
话音落地,廊下的风似乎都停了。福伯悄悄退到了廊柱後,小丫鬟们更是眼观鼻鼻观心。喻辞桉脸上的笑容也淡了,看向江黎以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担忧。
江黎以握着杯子的指节猛地收紧,骨节泛白,却没擡头,只听见自己的声音在空旷的庭院里显得格外轻,带着相府主人惯有的镇定,听不出半分波澜:“……何时的旨意?”
“昨日拟的。”李卿砚看着他,“他在边境守了五年,也该回来了。”
五年。
这个数字像块冰,在每个人心头撞了撞。
喻辞桉最先回过神,干咳一声:“陆帅回来是好事,西北军饷总算能松口气了。只是……”他欲言又止,看向江黎以——朝中谁不知道,当年陆清安离京,与江黎以闹得极僵。
李卿砚也看向江黎以:“朕打算让他执掌京畿卫戍,既护卫皇城,也能震慑宵小。此事还需江相从中协调,毕竟……他性子烈,御史台的老顽固们,怕是又要上折子参他。”
江黎以垂眸应道:“臣遵旨。”
送走李卿砚和喻辞桉时,雪又开始下了,细密的雪沫子落在青石板上,很快积了薄薄一层。喻辞桉走在最後,拍了拍江黎以的肩膀:“有难处就说一声,别自己扛着。当年的事,未必是你想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