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
隔天,夫夫两人就去了灵明寺,爬山爬到中途,还在山坡上亭子里煮茶吃点心赏景,有同样到山上寺庙烧香拜佛的路人经过歇脚,被简如招呼着一起坐下吃喝,天南海北地坐一起胡侃瞎聊,都颇为尽兴。
到寺庙里,上完香之后,中午他们就在寺庙里吃的斋饭,饭后帮寺庙做了些洒扫的活,又听庙里的和尚念了一段经,这才下山去。
这之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李锦丰带上医馆的两个伙计,便出发往郡城去了。
他们这次是跟镇上的商队同行,都是去进货的,以前也一起走过,都算熟悉,能互相照应着,而且随行的还有懂功夫的保镖,倒也没什么可不放心的。
只是李青兰才回来没几日,夫妻两自然是舍不得分开。
锦丰还担心青兰自己在家,怕是要像以前一样胡思乱想。不过他的担心是多余了,青兰现在跟着李老夫人学着管家,天天忙得很,她连出门在外的夫君都没太多时间去惦记。
锦丰一走,李老夫人就让人把锦和那屋好好拾掇了一番,把屋里陈旧的家具给换一遍,还让王婆子早早跟市集摊贩打了招呼,预定上几只鸭子,到时候给锦和做她爱喝的老鸭汤。
最近李家什么都顺心,每天早上请安时,主屋里都一片欢声笑语,喜气洋洋的。
可是没高兴多久,郡城那边还是出了变故。
本来这一趟来回行程估计也就十余天,十多天后,商队回来了,那两个伙计也跟商队一起,把在郡城进的药材稳妥带了回来,只是大公子李锦丰却没和他们一起回来。
那两个伙计说大公子被事情耽误了,要晚个三五天,还把锦丰托他们两带回来的信给了老夫人。
因为要接收药材和做盘点,这会儿二姐锦容,还有二公子和简如都在。
李老夫人打开那封信,匆匆看过一遍,脸色越来越差,看完之后,竟气得眼圈儿都红了。
简如着急地问:“娘,您怎么了?”
李老夫人把信给他,他和二公子还有锦容一起匆匆看完。
简如神色也凝重起来,他说:“娘,这会儿太阳大,咱们先进屋,一会儿再料理这些药材。”
这儿不是说话的地方,怕要被外人看了笑话。李老夫人强忍着难过点点头,简如和锦容搀扶着她进到后堂一间屋子,门才关上,李老夫人就流出眼泪来,捂着心口说:“我苦命的锦和啊,怎么就摊上这样的婆家!”
原来锦丰这次到郡城去接人,锦和婆家明知道她娘家大哥要来,却是闭门不出,晾着锦丰。
锦和只觉得对大哥亏欠,哭了一次又一次,却还是强忍着什么都不肯说。
后来是锦丰留个心眼儿,私下给她家的仆役些好处打听,才知道,正好是他出发的时候,这家人闹了一大场。
那对儿公婆不知道听信了谁的谗言,言之凿凿锦和这次回家名义上是为祭拜父亲,实际是要改嫁,说李家那边已经找好了下家。
又说他们儿子离世时,锦和就想回娘家改嫁,这几年是图他们的家产,才装作尽心尽意照顾他们,不肯离开。还说要不是有这心思,怎么会甘愿年纪轻轻蹉跎青春,给他们儿子守这无望的寡,照顾他们两个老的。
但见老夫妻两身体都硬朗,一时半会儿死不了,才有了离开的心思。
在锦丰到之前,那老头老太指着锦和的鼻子,细数她的罪状,把锦和一心一意的照顾都贬斥为有利可图的装模作样,骂得很狠,家里仆役都不避讳,就算是对仇人也不过如此了。
锦和天性善良温柔,被这么对待,却还是想和公婆解释清楚,但嗓子说哑了也没用。
锦丰知道后,自然是气愤不已,找锦和逼问,才知晓,原来这竟不是第一次闹了,只是以前没这么严重。
以往锦和要回娘家,那对儿公婆就经常都身体不适,不让她走,却原来都是借口,那是对锦和和李家猜忌,才不想她回去。
锦丰在信里说,他要把这事情处理明白,才带锦和回来,预计要再多停留个三五天。
李老夫人看完信,气得牙痒痒,恨不得立刻冲去郡城,撕了那公婆的嘴。
只是连去信怕是都来不及,只能坐在家里干等。
家里头几个儿女和媳妇、夫郎都竭力劝她宽心,哄她高兴,可当娘的,哪里看得了女儿受这样的委屈,想起来就要哭一场,替小女儿不值。
她还在正堂指着李老大夫的牌位骂了一通,骂他当年瞎了眼,非说那家的儿子宽厚仁德,将来必然会对锦和好,把锦和嫁去那么远。
结果没想到,那男子倒是好,可他短命,他那父母又不是人。
李老夫人哭道:“你要是在天上有灵,你就保佑那两没良心的老头老太早早死干净,保佑锦和顺顺当当,以后再不要受这样的苦楚。”
说着,她哭嚎道:“我的女儿啊,娘可疼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