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日照小说>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 第13章 职场向上 产品思维(第5页)

第13章 职场向上 产品思维(第5页)

大家讨论的时候,张三和李四因为观点不一样,对立起来,现场一度陷入僵持局面。这时候小王又站出来表示,你们说得都对,都很棒,可能综合在一起会更好,我们综合一下观点吧。(这又是得分点。)

最后选择陈述人的时候,小王又说话了,大家本来以为小王要抢一下总结者的角色,但是小王说:“听了大家刚才的讨论,我认为刘小萌同学还不错,讲话有逻辑,声音还好听。”

这一点很了不起,小王看似在夸赞刘小萌,实则是借刘小萌之力。小王都能推荐优秀的刘小萌,大家在潜意识中是不是已经觉得小王比刘小萌更优秀了?

就这样,既内向,逻辑思维能力又不强的小王凭借自己的表现,成功成为全场最优秀的人。面试结束后,大家对小王心服口服,他既不争位置,也不抢话,最后还推荐别人,给别人表现的机会,这样的人去哪儿找?!

小王用自己的表现以及不过几百字的发言成功征服了面试官,也成功征服了我。

思维落地:多做群面模拟

我认识一些不擅长做群面的小伙伴,他们看了很多方法论,也跑来向我请教,我都毫无保留地跟他们讲了自己的方法,但他们依旧不擅长做群面。

为什么呢?

其实,高手和普通选手之间有着很大的认知上的差距。对于你掌握的方法,你需要尽快创造机会实际运用一下。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短板。而且,在一次次群面模拟中,你可以克服自己对群面的恐惧,树立信心。

现在有很多免费的群面模拟群,大家可以去搜一搜,多参加模拟,实践一下。

向领导汇报工作,要懂得金字塔原理

《道德经》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对我们人生的指导作用,还在于它所包含的智慧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具体、琐碎的事情里。

有一次,我让一个组员组织一场会议。半小时后,他跟我汇报说:“小刘星期三下午有事,小李这两天出差了,王姐只有星期五才有时间,再加上这几天会议室的预约比较……”

上了一天班,我头昏脑涨,还没听完他的话,我就不耐烦地打断他,说道:“说重点。”

结果他又换了一种说法把原话说了一遍。

五分钟下来,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会。

本来想批评他,但开口之前,我突然停住了,我想起自己曾经也是这样的。

当时,我还在一个领导的带领下运营公众号。有一段时间,我做得挺好,文章的阅读量屡破纪录,被各大平台转载。我想着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得到领导的关注,然后被他夸奖一番。结果没过多久,我就在电梯里遇到了老板,打完招呼后,他问我最近公众号的运营数据怎么样。

我很自信地说:“这星期我们的推送有‘20万+’的阅读量了!”结果,老板面无表情地听我说完,点点头就走了。

他怎么没夸我?我想不通。我想,没道理啊,站在领导的角度,听到自己手里的公众号的推送阅读量这么高,难道不应该高兴吗?难道领导不知道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吗?

问出这个问题的一瞬间,我突然就懂了,其实领导只是不知道“20万+”的阅读量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是天天接触数据的人,我知道数据是怎么变化的,是增长了还是下降了,增长率是多少,是怎么达到的。如果我不说出这些情况,领导又怎么知道数据的好坏呢?

于是,后来领导再让我汇报数据,我就把汇报的顺序调整了一下。

我这样说:本星期推送的阅读量达到“20万+”,比上星期增加30。能达到如此之快的增长,是因为我们做了三件事情,其中有两件是我们可以继续优化下去的。之后我也会继续尝试采用别的渠道和方法,保持数据的稳定增长。

我发现,当我调整了汇报的顺序后,领导听我汇报的时候会更认真,听完也能给我更有效、更相关的建议和鼓励。

从那之后,我就明白了,任何时候,向领导或其他人做汇报、讲事情,都要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由一个点发散出去,才能真正条理清晰地把事情说明白。

这也是我真正掌握职场上的重要技能的开始,我学会了为我的领导、听众节省时间,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重点。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结论先行,用金字塔式的结构进行汇报。

回到本小节开始的话题上。当时,我控制住了批评组员的冲动,给他讲了我这个故事。

我对他说,以后汇报工作,要学会使用金字塔原理,先说结论,再说原因,最后再发散出去。这样,既能提高汇报的效率,又能让领导更容易明白。

你要学会帮领导节省时间。

思维落地:用金字塔原理提升沟通力

作为麦肯锡的工作法,金字塔原理为大家熟知。其实这个方法很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这个中心论点可由3~7个论据支持。这些论据称为一级论据。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一个论点,被3~7个二级论据支持。如此延伸,形成金字塔状;而每一层的论据要详细,且互相独立。

它的厉害之处在于:

1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自下而上,收集论据,归纳出要点。这个要点是金字塔的塔尖,也就是你针对这个问题得出的最终结论。这样的解决方式既全面,又客观。

2可以帮助你汇报成果。自上而下,陈述研究结果,先说塔尖的要点,再分点描述,同时加上论据。在这样的沟通里,没有废话,你还可以依据你的汇报时长调整汇报内容。如果你只有一分钟,那就先说大结果,再说小结果。如果还有时间,再对每个小结果进行说明。

3可以帮助你向上助力老板,向下管理员工。如果你是员工,汇报工作时,先说结论,再说小要点,同时结合数据和事实来说明,这样老板听起来最省力。如果你是老板,布置任务给下级时,可以按照不同的要点划分任务,一个星期之后,下级上交报告,你进行汇总,轻松又省力。

尝试将这个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应用起来吧,让自己的每一次交流都言之有物。

升职宝典:做好a+b

2019年,我进入一家知名基金投资的c+轮公司担任vp,带领的团队有近70人。身份的“突变”给我带来了很多挑战,比如团队管理问题。

入职后第三个星期,我就面临着一个选择。运营主管因为身体原因离职,岗位空缺。当时有两个还不错的人选,我必须从中选一个。

阿海业务能力一般,但懂得团队合作;刘阳业务水平一流,但比较喜欢单打独斗。填写升职人员名单的时候,我选择了阿海。

原本我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结果在一次团建时,刘阳带着醉意走过来给我敬酒,一边喝酒一边对我说:“吕老师,其实我一直想问您,为什么您填写升职人员名单的时候选择了阿海?”

也许是喝酒的缘故,看着刘阳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那时,我和赵颖都在一家新媒体公司任职,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工作,我和她的水平也不相上下。

几次偶然的机会,我预测出了热点,写出了好几篇百万阅读量的爆款文章,有的文章甚至被《人民日报》转载。获得这些成绩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内心也暗自欢喜,心想年末升职肯定没问题了。

结果,到了年末,我只被提拔为副主编,而赵颖则被提拔为主编。

当时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我的业务能力一流,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我因为这件事消沉了很久,后来做月度总结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的公众号的数据情况居然提升了一个档次,我便开始观察自己和赵颖的差距。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做竟然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

拿文案工作来说,我每天只是把文章写完就完事了,可赵颖不仅写好文章,还时刻与插画师、运营人员保持沟通,想方设法让文章获得最大的曝光率,而且还懂得如何处理文章推送后发生的一些紧急情况。

我与她差得太远了。

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我能把文章写好,不代表我也能把公众号运营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