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歇息后,又带着最近招募入尚药局的助手暗香和另一个助手到明慈宫为王贵妃看诊。
珠帘之内,王贵妃着锦衣,戴花钗,唇上涂了大红色的口脂,浓妆艳抹侧倚在榻上。
杨晞坐在她面前,正在为她把脉。
她左手尾指戴着尖利的镶嵌着蓝宝石的朱色指甲套,轻轻划过鬓角,同时,眼中含着意味不明的笑,探究的目光打量着杨晞。
杨晞感受到对方不怀好意的眼神,依然镇定自若。因为她早猜到对方在想什么,也早有准备。
王贵妃在宫里眼线众多,她那天面圣提议暂停处斩洛蔚宁,想必她也收到了消息。没猜错的话,王贵妃此时在怀疑她的目的。
过了一会,杨晞收起把脉的手,唇畔浅扬,恭谨道:“贵妃身体并无大碍,就是脉象略急,近来可是睡得不好?”
王贵妃哈哈笑了两声,道:“杨医官可真是医术高明,假以时日定能青出于蓝。”
“贵妃谬赞了。”
“本宫最近几日的确思虑繁多,需过子时才能入眠。”
“那臣就为贵妃开一些安神的香料,再配以三副汤药。”
“好。”王贵妃看着杨晞略显虚弱的脸色,思忖着,眼珠子一转,试探般道,“杨医官脸色看起来也不太好,本宫听说前几天你还告假了,怎么不多歇会?”
“如今正是入冬时节,宫里事务繁忙,臣不敢怠慢。”
“可是为了那洛蔚宁的事?”
王贵妃终于露出狐狸尾巴了,杨晞心一紧,但脸上处变不惊,平静道;“洛蔚宁一事关乎成德公主声誉,而我与公主自小相识,情同姐妹,可不能不为她忧虑?”
“哦?那杨医官与成德可真是姐妹情深呀?”王贵妃凤眼轻佻,又道,“不过,连皇后都想不到的事情,竟让你考虑到了,杨医官的心思何其缜密呀!”
杨晞故意沉默了,装作纠结的样子,过了一会微笑道:“真是什么事都瞒不过贵妃,臣面圣进谏,的确是救人心切。”
“你为何要救洛蔚宁?”
“不瞒贵妃说,洛蔚宁之所以拒绝当驸马,是因为臣。在点驸马前,臣与洛蔚宁就已情投意合。”
说罢,杨晞还故作害羞地低垂了脸颊。
她明白王贵妃方才的言下之意是:连皇后作为母亲都不认为处斩了洛蔚宁会有损赵淑瑞的声誉,她身为外人反倒在意起来了?王贵妃怀疑她另有目的。
所以杨晞不得不承认自己与洛蔚宁的感情,若非如此,王贵妃就该怀疑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比如:怀疑洛蔚宁背后的势力,有她的参与。
在扳倒王贵妃前,她还不能暴露。
王贵妃又呵呵笑了两声,“原来杨医官也是性情中人。只是洛蔚宁的身份……”
“虽然当初她隐瞒身份,同样欺骗了我,可毕竟一场相好,我也不忍看着她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杨晞与洛蔚宁互相喜欢的都是身为女子的彼此,并没有欺骗一事,她之所以对王贵妃撒谎,是觉得没必要对她说实话,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可等到成德一出嫁,她还不是一样得死?”王贵妃又道。
“等公主出降,官家怒气消减,说不定能轻判,即便流放也总比斩首要好。”杨晞故作感慨,眼睛还落下了几滴泪水,她抬起衣袖抹了抹,尴尬地背过身去,“说那么多,让贵妃见笑了。”
王贵妃看着她的背影,思索了一会,最后当真打消了所有疑虑,还暗暗嘲笑杨晞对一个女子痴心至此,当真羞耻。
最后装作善心大发安慰杨晞。
两个人虚情假意推拉了一番,过了将近半个时辰杨晞才从明慈宫出来。
后来又去了另外三宫,将近酉时方回到尚药局。
尚药局有她单独的办公署,不大不小,但容纳着榻子、茶桌、书架和书案。她坐在书案前整理出今日所开的方子,分成了两沓。
先把其中四份交给站在旁边的暗香,道:“这些都无关紧要,你拿去药房随便找个人配就行了。”
接着她翻了翻后面四份,若有所思地轻笑了一下,然后给暗香递将过去,“这几份,一定要交到疏影手里。还有,你吩咐疏影,各宫的人来取香料就跟她们说,尽量寝时焚香,疗效比白天焚要更好。”
从洛蔚宁被点驸马之日起,她就做好了要对王贵妃下手的二手准备,特意命暗香打听宫闱之事,很快打听出最近皇帝都经常在哪宫妃嫔那儿过夜。
这四份香料方剂,是为皇帝最近宠幸的妃子所开,其中有一份是王贵妃的。
为了避免有御医联合居心叵测之人毒害皇帝和宫妃,尚药局的御医职责分明,有的负责诊治开方、有的负责配药,有的负责熬药,各不相干。
根据医术造诣匹配职位。杨晞是负责看诊开方的,而前不久疏影与暗香也一同考了进来,暗香充任她的助手,疏影则去了药房配药。
她之所以把几个宠妃的方子交给疏影去配药,是为了方便在里面加料!
…………
夜晚,杨晞坐在暗府内堂,独自在愁思。
疏影从外面进来,走到台阶下,“堂主。”
杨晞回过神来,“疏影,事情可都办妥了?”
疏影道:“属下已按照你的意思,在那几个宠妃的香料里洒了药粉,亲眼看着各宫的内侍来领走了香料。”
“如此便好。”
疏影欲言又止的样子,思虑了一会终究是问了出口,“堂主,这么做未免太过冒险了,那可是向皇帝下毒?一旦查了出来,整个尚药局都会受到牵连的。”
杨晞给她添加的药宜阴不宜阳,男子若每日闻上两个时辰,三个月后就会开始出现噩梦。一旦皇帝感觉不适调查到香料上,后果不堪设想。
杨晞泰然道:“你放心吧,我能把握好剂量。你今天配的香料最多也就焚三个月,以这样的药量,赵建也不会太频繁地做噩梦,绝对不会怀疑到香料上去。他能想到什么呢?”
大周佛道盛行,其中道家乃本土信仰,深得几代周帝推崇,较以往的朝代受人青睐。赵建是信奉道家的帝王之一,时不时闭关修炼,寻求长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