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心结未解事难成
◎她想巺子了,她想回汴京看她了。◎
秦扬在船舰甲板上摆开了坐席,他和兵部侍郎坐于上座,两边是欧阳灏等文官幕僚。他们像看热闹般一边喝茶一边看着周军船上的厮杀。
秦扬盯着洛蔚宁的身影,看着对方形神合一,杀敌如削纸的样子,阴恻恻地笑着站起来,“看我怎么收拾你!”
张开手,一名士兵把一根红缨枪放到他手中。
他握着枪杆走到甲板边缘,一蹬腿,跃上另一艘船。然后穿过这艘船的甲板,再踏上洛蔚宁作战的船上。
“洛将军别来无恙呀!”
话音刚落,洛蔚宁刚好击倒了一群敌军。在秦扬眼神示意下,那群敌军默默退到边缘,不再继续上前。
洛蔚宁盯着秦扬,缓缓喘息着,见他单手架开红缨枪,一副要单挑的姿势,然后两步走到船舱外的兵器架前取下一杆枪。
秦扬道:“大晋立国,天命所归,你还在抵抗什么?何不归顺我朝,回到汴京喝本帅与公主的喜酒?”
见洛蔚宁瞪着自己不作声,他又笑道,“对了,你还不知道吧?巺子已册封为大晋的公主,她父亲给我俩赐婚了。”
说话之际,秦扬突然出□□向洛蔚宁。洛蔚宁正生气着,差点没反应过来。她猛地退了一步,然后才抬起枪挡却对方的进攻。
“秦扬,你卑鄙!”
秦扬不屑地笑了。
他占得了先机,一面步步紧逼,一面仍在说话扰乱洛蔚宁,“巺子已是我们大晋的公主,你再抵抗就是与她为敌,还不速速投降?”
洛蔚宁气道:“你胡说,巺子是不会与你们为伍的!”
“你弃她一人在汴京,难不成还指望她反抗天子,对你忠贞不二吗?”
一个“弃”字深深地戳痛了洛蔚宁。
她明明知道杨晞一旦成为晋廷公主,命运将会走向梦境里那个可怕的结局,却还是把她弃在了汴京。甚至从北境回到汴京城外的时候,明明就有机会救她一起走,却还是为了逃命将她弃了。说到底是自己先对不起她。
“铮……”
就在她的思绪陷入痛苦之际,突然传来一声巨大的铁器撞击声。洛蔚宁感到胸口传来剧痛,回过神来才发现被秦扬刺中胸口,所幸甲衣胸口处镶嵌着一块厚实的圆形铁块,由于对方刺来的时候她使枪杆挡了一下,虽没挡住,却减轻了力度,不至于被枪头刺进身体,只是震得心口发痛。
她反手抡起枪杆打掉胸前的兵器,力度过猛,双脚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两步。
洛蔚宁用枪杆杵在地上支撑身体,轻轻呼吸着缓解疼痛。盯着秦扬阴险的笑脸,她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的修身之道,练兵之道已被他识破,方才用船舰上的美艳舞姬分散大周士兵的意识,现在又不断拿杨晞来刺激她,令他们神识游离于身体外。
“过来呀,你这个连妻子也保护不了,拱手于人的缩头乌龟!”
洛蔚宁努力隐忍,企图闭目深呼吸平复心情。秦扬见状,快地发起攻势,不给她丝毫的时间调节。
“你离开以后,你知道她都经历了什么吗?”
洛蔚宁这次没搭理,努力将心思放在打斗中。
秦扬又不断道:“她一直在汴京苦苦等你,却等回顺军兵临城下,等回了你的死讯。我说你是叛国贼,说你不值得,但她谁的话都不信,依然在公堂上为你喊冤,心痛得晕死过去!”
见洛蔚宁失神了一下,秦扬抽出缠斗中的枪杆,狠狠打在洛蔚宁后背,洛蔚宁被打得身体前倾,胸口又被猛地踹了一脚。她往后倒去,后背着地,但很快双腿一蹬,挺起了身来。
不等她反应,秦扬又发起了攻势,并继续道:
“当汴京的老百姓砸烂你的将军府,骂你是叛国贼,她站出来为你抗辩,与跪下来求他们相信你。她为了你,不惜与全天下为敌。而你呢,却把她扔在了汴京!”
秦扬就这样用真真假假的事情掺杂在一起,再装出义愤填膺的模样,说得有板子有眼。
洛蔚宁着实无法做到完全忽略他的话,脑海不断地浮现杨晞为了“死去”的她,在公堂审判前伸冤,在许多百姓的指责前下跪,泪流满面,孤独无助。
她的巺子如此情深义重,而自己却贪生怕死,弃她于不顾。
眼眶涌上了泪水,尽管仍在抵挡,但洛蔚宁已觉得眼前的景致十分模糊,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身上传来一阵又一阵被枪杆击打的疼痛,她毫无还手之力。最后胸口被连环两踢,她整个人腾起,又重重地摔下,趴在甲板上。
“噗……”
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出。
洛蔚宁感到耳际轰轰作响,隐约听闻许多人焦急地喊着“将军!”她紧紧握着手中的枪杆,支撑着身体,缓缓站起来。
而对面又传来秦扬的怒斥,“是你对不起她,要不是因为你,她不会这么痛苦!”
洛蔚宁呆呆地立着,一双水光明亮的眸子没有焦点地注视着前方。她想起杨晞一直以来都希望她们辞官归隐,安享余生的,是她一意孤行,宁愿看着她伤心痛苦也要领兵出征,最后还把她抛在了汴京,是她对不起巺子!
这是自己心中最大的结,只要一天不解开,她就永远无法做到营魄抱一,永远都会被敌人利用来攻击。
想明白了这点,洛蔚宁松开了枪杆,然后闭上双眼,眼角滑下两行泪水,身体脱力似的跪倒下来。
她想巺子了,她想回汴京看她了。
……
且说谢摇云领兵在下游防守,当夜同样受到晋军猛烈攻击。由于女兵众多,即使对方使了美人计,也被女兵们及时识破,在江中鏖战了半宿,迫使晋军的船舰撤退。
然而第二天,却因上游失守,敌军顺流而下,败局已定,谢摇云只好带兵往南撤去。
秦扬顺利拿下东江县及东江沿岸一带的县镇。分布一些士兵驻扎在沿岸县镇,大部分随秦扬及一众文官武将进驻东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