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收了节目的钱了吧。
没有热点,也硬要制造热点是吧。
直到程雪松叨叨叨说到了‘这个短片是一个关于善良和感恩的悲伤的故事’的时候,台上的肖媛媛终于拿起话筒,明确表达了自己绝非这个立意。
“这不是一个关于善良或者感恩的故事,也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就听肖媛媛掷地有声:“我希望表达的并非这些,的确有受过彭飞资助的人无动于衷,但我更希望被彭飞行为感动过的人,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传递信念,让更多受难的人脱离生活的苦海。”
这部短片是为了让所有观众感到一种,平静的力量。
希望他成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
这才是短片的意义。
也许也正是彭飞夫妇穷极一生投身慈善的意义所在。
……
从镜头语言上来说,短片运用了平实镜头,和个人传记式的电影完全一样。
跟丁丁《尖叫屋》那种伪纪录片风格完全不一样,丁丁那个最多算是噱头,而肖媛媛这个才是真正的平实客观的拍摄风格。
真实和虚构,表现性和再现性,是传记片内在特质的要求。
无怪评委任楚春发出了感叹:“国外导演课程教授的东西,还是更全面更系统一点。”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美国教授电影工作者的东西,确实可谓更先进一些。
比如刚才电影情感和立意上。
在程雪松这种国内评论家的眼里,这种传记短片就是表达悲伤,表达不公,而这种东西的表达最好是怎么激烈怎么来,恨不能充斥所有的悲伤痛苦,让观众也感同身受。
然而UCLA的电影课程中,告诉每个创作者,不能收束的情感,不叫情感。
强行催泪,是低劣的共情。
电影,尤其是个人传记式的电影,在情感的表达上,要更注重传递力量。
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内某些自以为是的评论家,跟真正专业的影评人的差距有多大了。
而任楚春认为的差距,还体现在国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标志性的人物传记电影的出现。
国外的传记电影,比如《国王的演讲》,比如《至暗时刻》,这是政坛人物的传记,还有体坛NBA的个人传记,还有乐坛明星迈克尔杰克逊的等等。
他们的传记电影完善而丰富。
而纵观中国电影的传记片,就很狭隘,大多是伟人传记,比如《伟人的故事》,比如《东方红》等等。
故事讲得一看名字可能就能猜到大概那种。
伟人的故事是伟大的传奇,然而国内的电影工作者,对传奇的表述,实在是一言难尽。
比如他们只会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大事件,去表达和推动故事发展。
所以中国电影即使步入快车道,跟国外已经系统建设的电影工业相比,也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
观众反响和评委评价都很好,然而肖媛媛总觉得,自己的电影缺了什么。
到后台也是,其他导演对她也是大夸特夸。
之前因为传言自己走后门,而隐隐的那种看不见的敌对,似乎已经消弭不见了。
剩下的导演们,看着肖媛媛的目光,不再是隐隐的轻蔑和反感。
而是欣赏和鼓励。
“肖大小姐,恭喜你拍了个好片子啊。”
“是啊,这电影真不错,出乎意料。”
“这种个人传记式的电影,我都不敢尝试的,没想到你拍得真不错!”
肖媛媛笑了一下,刚要说话,却见对面那个姓丁的,缓缓冲着自己翻了个白眼。
“这还不错呐?”
就听丁丁大放厥词:“要是这都不错,我那电影岂不是要上天。”
众人:“?”
这个姓丁的,估计今天吃错什么药了吧。
肖媛媛也瞪大眼睛:“你说我电影不行?”
丁丁昂道:“你这电影倒也不能说不行,怎么说呢,就跟我那天腹泻一样……”
丁丁:“根本让人得不到释放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