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目光从呆滞到惊骇,从惊骇到愤怒,再从愤怒到无可排解的仇恨。
他一把打翻了碗,然后跟客人扭打在了一起。
然后就是父母的轮番抽打。
这里的镜头很漂亮,男孩被打的时候,他的背景都是虚化的,镜头只有他一个,还有凭空传来的父母的呵斥声。
仔细听的话,父母的呵斥声忽远忽近。
而小黄狗的喘气声,呜咽声,似有似无。
等观众想要仔细听的时候,镜头一转,男孩又站在了客人的后院里。
他啪的一下点燃了火柴,将客人的一堆过冬的柴火烧的一干二净。
还差一点,烧到了房子。
那是熊熊的仇恨之火。
从此之后就是无休无止的报复。
客人一家的窗户,经常在半夜的时候被丢进来的砖块震碎。
客人的孩子,下学的时候被麻袋蒙住了脑袋,一顿痛揍。
水缸里放泻药,粪坑里点炮仗。
父母的怒斥和打骂几乎充斥了短片的后半段,然而男孩就算是被打得腿瘸了,也要一瘸一拐拄着拐杖去报复。
父母只觉得这孩子身上有一身反骨,打断了掰折了就好了。
父母也不能理解,一个比草还贱的牲畜,养大了就是用来吃的玩意,凭什么让这个孩子无法释怀。
从始至终,没有人问过这个孩子,愿不愿意。
也没有人问过他,应不应该。
更没有想要知道,他原不原谅。
电影最后,给所有观众的感觉就是,这孩子能不能和他的世界和解不算什么了。
观众没法跟这样的世界和解。
为什么童年的伤痛要用一生治愈。
这就是答案。
……
“哗啦啦。”
演播大厅忽然响起了掌声。
这掌声打断了主持人大河准备好的说词,到最后,主持人大河和评委、导师,以及这一集的飞行嘉宾,导演谢小双一起站了起来,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后台,丁丁看着这一幕,啧了一声:“靠。”
这个姓曾的,他小看了,还是有点本事的。
上一集的时候,他觉得这家伙就是个连故事都不会讲的人,还自我标榜文艺片导演,要带领文艺片占领中国市场的高地。
现在看来,这大话倒也不算完全吹牛皮。
要是中国的文艺片都跟他这个短片一样,有骨有肉,而不是那些情啊爱啊那种东西,中国文艺片是有可能大放光彩的。
文艺片主题伤痛文学是真的。
但现在的市场,这种伤痛无法深入腠理,是一种浅薄的、低下的东西。
用仅仅一个失恋,就想收获眼泪,收获市场,甚至收获口碑票房。
太可笑了。
真正的文艺片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文艺片,是能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的,就像曾芃这个短片,让所有观众都感到了这个孩子痛苦与愤怒交织的内心,无法挣脱。
让所有观众都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们小时候,所受过的那种疼痛。
所以掌声来了。
不是导播提前录制的,而是观众自发的掌声。
……
这个短片点燃了全场的观众,导致节目在这个地方多余超出了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长。
全场讨论了半天,大部分说的都是自己童年对应的一些琐事,这些琐事又在每个人心里留下了怎样的地震。
刚好在下一个上场的丁丁只好又在候场的地方站了二十多分钟。
狗日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