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下,桑干河静静地流淌着。
河水东面驻扎着一支大军,幕帐星罗棋布,一望无际,只被月光勾亮了帐脊,余下的部分在夜色中泛出铁一般的黑色。
夜里没有什么风,大旗垂下,时不时轻轻翻动,露出“雍”字一角。营中寂然无声,只偶尔有巡逻的兵丁走过,盔甲摩擦着,发出哗啦啦的碎响,刺破静夜的一角。
从中军帐的毡布间隐约透出光来,吴宗义走到近前,打了个手势,示意守卫噤声,然后不打招呼,搴帷而入。
帐内点着的烛火被带起的风摇晃两下,大帐中骤然一暗,随后又亮起来。刘绍身着半甲,正在铜镜前摆弄着什么,听见动静,愕然转过头来。
“四更了,还没睡,”吴宗义上前几步,走到大帐正中,“莫非是大战在即,不能安席么?”
其实刘绍四更天里挑灯摆弄铠甲,倒不是枕戈待旦,只是觉着这身行头穿在身上格外像样,左看右看,不觉夜深。他正不知道该怎么说,见吴宗义会错了意,也不纠正,正好顺水推舟地点点头,“嗯,左右用不多久就要亮天了。明日一战非同小可,不能不临事而惧啊。”
吴宗义走上前来,从他背后将背甲扶正,左手把住甲胄,右手拉住腰间的带子用力一扯,刘绍登时背一直、腰一收、胸一挺、嘴里哼出一声,板板正正地直起身来。
“战场上刀剑无眼,会怕也是寻常。”吴宗义将带子打好结,安慰道:“我一路过来,看到许多将领的帐里也都透着光。”
刘绍一愣,才知他又会错了意。“临事而惧”乃是孔子所说,意指谋事谨慎,小心筹划,是他往自己脸上贴金用的,没想到到了吴宗义那变成了自己怕得睡不着觉。他也懒得纠正,转过来身反问道:“将军身经百战,原来也怕么?”
吴宗义在他身前上下打量一番。因着他做事一向干脆利落,连目光转处都不拖泥带水,这么样看人时就仿佛审视,瞧得刘绍本来不算薄的面皮隐隐约约带上了点热意,好像自己在他面前只是穿上这么半副甲胄,也是在班门弄斧一样。
刘绍刚过而立,自领一军打过的仗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如今却压过吴宗义一头,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指挥这些个边臣宿将,供自己驱使,多少有那么些别扭。平日里在人前尚能端着几分架子,可背地里难免不觉心虚。
幸好吴宗义看过两眼就收回了视线,不但不揶揄,反而还微微一笑,“自然是怕的,不然也不会过河扎营了。”
他一面说着,一面从桌案上拿起下半身的甲胄,作势要帮刘绍穿上。刘绍从他这举止间可没读出半个“怕”字,忙截住他,自己接过来穿在身上,口中道:“背水一战,可是豪赌啊!”
吴宗义敛去笑容,下颌的线条重又刚硬起来。刘绍似乎在他脸上看见一抹苦笑,却不确定,随后便听他道:“来人毕竟是狄迈。”
“狄迈”这个名字近来已被说起过无数次了,可刘绍此时乍然听见,心中仍不免咯噔噔翻了一下。
他状似不经意地看了吴宗义一眼,不动声色地朝他探出一只小小的钩子,“我记得几年前,就在这长城北面,将军还曾将他大败过一次呢。”
吴宗义两眼盯着他。他不笑时,一张方方正正的脸就好像大理石一般,“此一时,彼一时了。”
刘绍不甚自在,觉着这钩子仿佛调转过来,勾在了他自己身上,幸好吴宗义说完一句,并不等他接话,又继续自顾自地道:“当初狄迈带兵远征,国中有人掣肘,军中也有人生变,这才露出破绽。”
刘绍听他说起当日之事,不觉默然无语,在心里叹一口气。
“可如今不同了。”吴宗义肃然道:“狄迈现在已成了摄政王爷,说一不二,无人再敢扯他的后腿。他这次倾举国之兵,分两路来犯,所图不在小,不易对付。”
“将军此言不错。”刘绍整整盔甲,“长城万里,不能处处设防,何况先前几战,咱们已经让人把老底给看穿了。狄迈就是不生鲸吞之心,也必然有蚕食之意。可我不解,为什么要过河扎营?”
吴宗义答道:“眼下大兵压境,朝中又争吵不休,已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只有背水一战,把赌注全都押上——要是赌赢了,就能拼出一条生路,把夏人赶回长城以北,那样天下事尚有可为。可如果输了……”
他没再说下去。刘绍听他一说,不由得想起前些天议事时的场景。
那时候,近处几个重镇的总兵带麾下诸将尽会于此,共商大事,大小将领无不神情凝重、如临大敌,议事厅上仿佛笼着一层浓云,黑压压得恨不能滴下水来,就连他自己也不免同样心头沉重。
这几年来,狄迈名震九边,从戍边大将到朝廷阁臣人所共知,这一战结果如何,谁也没有把握。可刘绍毕竟生性乐观,当下便接道:“即便如此,天也不至于就塌了下来。”
吴宗义笑了一笑,没说什么。刘绍以为他要就此辞出,可等了半天,也不见他出声,只是意味不明地盯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