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日照小说>两京十五日适合初中生看吗 > 第36节(第1页)

第36节(第1页)

&esp;&esp;“这个我早就考虑过了。”太子平静地一甩手,“我们分开走。本王一会儿就去济南,而于司直你就留在这条船上,直接去临清见我舅舅,咱们在德州会合。”

&esp;&esp;于谦几乎不敢相信,这是什么意思,太子不让自己跟随了?

&esp;&esp;“临清那边得有一个人去跟我舅舅见面,于司直你是最合适的。放心好了,敌人找的是我,不是你,他们在临清的天罗地网,罩不到你头上。”朱瞻基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一点。

&esp;&esp;“这……殿下您孤身一人去济南,这怎么行?”

&esp;&esp;太子不耐烦地摆了摆袖子:“本王不是孤身一人,苏大夫会跟着。她的手段和见识,你也是知道的,不会有大碍。”

&esp;&esp;“可若碰到危险,她一介弱女子怎么……”

&esp;&esp;于谦话没说完,太子毫不客气地打断:“若碰到危险,你在又有什么不同?”于谦一阵语塞,他挣扎着又道:“苏大夫精通医术,可并不熟悉官府之事。济南府乃是山东治所,与那些官吏交接折冲,得有人才行。”

&esp;&esp;朱瞻基的嘴角缓缓上翘,露出一个满是嘲讽意味的微笑:“于司直,你不是劝谏本王不向沿途官府透露身份吗?又何必担心这个呢?”

&esp;&esp;于谦双肩一颤,如遭雷击。他终于发现,太子从淮安开始对自己的古怪态度,根源究竟在何处。

&esp;&esp;原来殿下一直对“不得表露身份”这条规矩耿耿于怀……是啊,从金陵开始,这支小小的逃亡队伍屡遭磨难,很多时候只要太子一亮身份,即能解决,却偏偏被横阻下来。一次次磨难,一回回隐忍,换了任何一个人,时间长了肯定积遗于心;为何锦衣偏要夜行?为何腰悬宝刀而不得出鞘?

&esp;&esp;道理都明白,但情绪可是难以消解的。

&esp;&esp;归根到底,还是我未能体察主君心意,未能尽到辅臣之责啊。于谦一念及此,灰心地闭上眼睛,颓然跪倒在地:“臣……谨遵王命。”

&esp;&esp;太子见他失魂落魄的模样,心中忽有不忍,可他动了动嘴唇,终究没有说出口。

&esp;&esp;无尽的黑暗,无休止的颠簸、震惊。

&esp;&esp;吴定缘觉得这段时间的感受,简直就是自己的人生写照。他已经放弃了计算时间,因为什么都感觉不到,只有定期送到嘴边的硬炊饼,能够勉强标记一下日子,大概是三天到四天光景。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处于黑布蒙眼的状态,目不视物,只能趴在马背上不停颠簸。梁兴甫扭伤了吴定缘的手腕和脚踝,让他只有余力在马背上平衡自己,没有力气逃走。

&esp;&esp;其实梁兴甫的担心是多余的,吴定缘一点逃走的念头都兴不起来。他现在生不足恋,死不足惜,哪怕是这么软绵绵趴在马背上驰骋到天边,也随它去便是。

&esp;&esp;这么浑浑噩噩不知过了多久,吴定缘感觉膀下的坐骑速度开始放缓。他挪动大腿和腰部,让屁股在尖鞍上调整了一下姿态,直到马完全停住脚。一只大手把他拽下马来,吴定缘两股酸痛,几乎站立不住。

&esp;&esp;“呼啦”一声,他的头罩被摘了下来,耀眼的阳光像匕首一样,陡然刺入双眸,令吴定缘疼得夹紧眼皮,只敢张开一条窄窄的缝,朝外看去。

&esp;&esp;眼前似乎是一处不甚高大的门楼。随着眼睛慢慢适应光线,他观察到了更多细节。这座山门高约两丈,宽也有一丈多,显得颇为瘦长。底座石基,墙体砖砌,卷棚顶上覆着一层灰澄澄的出山瓦筒。正中是带着拱券的包边门洞,门栅上书三字:白衣庵。

&esp;&esp;不过这座庵并不在什么秀美山林之间,它的门楼两侧被两道土夯墙紧紧夹住,显得极为局促。那两道土夯墙的尽头,是两处略显破落的民户院屋。再远处,院屋连接着更多同样风格的建筑。它们密密匝匝地簇拥在一起,如棋盘一般紧凑。一排排悬山顶的浅白屋脊彼此侵占着空间,浓密到透不过来气。

&esp;&esp;这座白衣庵立在这片民宅之间,就像马头墙里的一块眠砖,不仔细看,根本找不到。

&esp;&esp;“好教吴公子知道,咱们已经进了济南城。这儿叫棋盘街,相传四个街角有四个关帝庙,只因这四个关老爷喜欢下棋,所以把房子建得这般密集齐整,真亏他们想得出来。”

&esp;&esp;昨叶何笑盈盈地做着介绍,说完往嘴里塞了一小块卷饼样的东西,嚼到一半,看了眼吴定缘,从旁边的小筐里又拿起一张递过去:“这叫捺碾卷儿,山东地界儿才有,是拿杏肉和桃肉擦成泥,拌上怡糖以后涂到小面饼上,卷了葱段儿吃,你们南京可吃不到这东西。”

&esp;&esp;吴定缘的双臂还未恢复,阻挡不得,被她直接把卷饼塞进嘴里。说实话,这捺碾卷儿的味道是真不错,入口一阵果香面甜,只是他的舌头死死顶在咽喉前,不肯咀嚼吞咽。昨叶何的手一松,那面饼啪一下便从嘴里掉到了土地上。

&esp;&esp;昨叶何脸色微微一冷:“到底是应天府总捕头家的公子,吃不惯庄户人家的吃食,倒是我怠慢了。”说完她俯身从地上捡起那张小饼,在裙子上擦了擦,依旧放回筐里,“世事无常,每一顿都可能是最后一顿,不好好珍惜,堕了饿鬼道可再没机会了。”

&esp;&esp;“今天是哪一日?”吴定缘问。

&esp;&esp;“还惦记着日子呢?”昨叶何冷笑道,“今天是五月二十六日,算算日子,他们该到临清了。”

&esp;&esp;从对方微妙的语气里,吴定缘知道临清一定深有文章。不过那边的事他已顾不得,没再追问。这时梁兴甫拴妥了马匹,走回到门楼前。昨叶何拍拍手里的残渣:“好了,咱们去见佛母吧。”

&esp;&esp;“佛母?”

&esp;&esp;吴定缘闻言一惊,他们千里迢迢把自己弄到济南,竟是要见佛母?

&esp;&esp;白莲佛母唐赛儿可是个传奇人物,横跨南北信众无数,处处都有拜她的香坛。永乐十八年山东大乱,就是她一手挑起来的,运河为之中断,天下耸动。官军好不容易把大乱镇压,她却销声匿迹。朝廷疯了似的找她,为此永乐皇帝甚至还把全天下的尼姑、坤道都笆了一遍,也毫无收获。

&esp;&esp;没想到,她大隐隐于市,居然堂而皇之地待在济南城里头,藏身于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白衣庵内,难怪能避开多次搜捕。

&esp;&esp;梁兴甫和昨叶何一左一右,带着吴定缘走过门楼。门楼里没有守卫,只依墙放着两堆干柴、一架纺车和一些香烛裱纸。再往里走,是一座砖砌的无梁小殿,左右各有一处破旧厢房。殿前的小院里分出两分田地,里面满是细茎,开满了碎白的细花,攒簇如伞,应该种的是胡萝卜。

&esp;&esp;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就是个极普通的寒酸小庵而已,任谁也想不到里面藏着大明最危险的敌人。他们穿过小院,正要往殿里走,忽然听到左边厢房传出一声轻轻的、不太确定的呼喊:“哥哥?”

&esp;&esp;吴定缘一听这声音,肩膀一颤,惊愕地朝那边望去。厢房的窗栅后面,露出一张憔悴清丽的面孔。

&esp;&esp;“玉露?!”

&esp;&esp;“大哥!”屋子里的声音也一下子激动起来。

&esp;&esp;吴定缘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自己妹妹。自从五月十八日中午吴玉露被绑架之后,她一直杳无音信,居然也被带到济南府来了。

&esp;&esp;吴定缘双眼一瞬间变得通红,他挣扎着,想要冲到厢房前,可却被梁兴甫的大手稳稳压住。昨叶何在一旁笑道:“你们兄妹才分别八九日,便这般想念,真是令人羡慕。等一下见完佛母,再叙亲情不迟。”

&esp;&esp;吴定缘冷哼一声,白莲教这个意图太明显了,这是打算用玉露来要挟自己做事,就像要挟吴不平一样。

&esp;&esp;可是他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太对。想要挟他,何必绕到济南这么折腾?佛母到底打的什么主意,吴定缘一时也糊涂了。他只能高声喊一句:“玉露你等我!”然后跟着他们进了正殿。

&esp;&esp;说是“殿”,其实就是间高窄的瓦舍,正中一尊弥勒坐莲的泥像,像前一张香案,供着三色果品,色泽一看就是蜡捏的。一个身穿绍衣的银发老太太,正背对着他们,拿着一把笤帚疙瘩在扫砖缝里的香灰。

&esp;&esp;昨叶何和梁兴甫同时半跪拱手,恭声道:“佛母,缴法旨。”

&esp;&esp;老太太跟没听见似的,继续弓着腰唰唰扫地,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头来。

&esp;&esp;吴定缘与她四目相对的一刻,不由得呆住了。

&esp;&esp;这位搅动两京五省的“佛母”唐赛儿,相貌实在是太普通了。倭瓜脸、吊眼梢,脸颊皴皱如鸡皮,鼻子下面还有一颗大大的黑痣,就是个随处可见的农村老太太。这样一张脸,就算扔到济南府衙前头,都不会有人认得出来。可连梁兴甫这种“佛敌”人物,在她面前也收敛声气,乖巧得像只猫。

&esp;&esp;老太太用短帚拍了拍香案前的蒲团,乐呵呵道:“路上累了吧?来,来,坐下说。”山东口音很重,透着股亲切的家常劲儿。她一边说一边挥手,昨叶何会意,一扯梁兴甫衣角,将他拽离小殿,只留下吴定缘一个人。

&esp;&esp;吴定缘双腿早乏了,索性一屁股坐在蒲团上,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样。唐赛儿在对面盘腿坐下,先打量他一番,突然一叹:“三寸沟坎绊倒驴。南京的大事我千算万算,没想到竟坏在了你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抹子身上。”

&esp;&esp;吴定缘没想到老太太这么直白,冷哼一声:“不用客气,应该做的。”

&esp;&esp;“麻雀嘴子,小心下拔舌地狱!”唐赛儿嗔怒地瞪了他一眼,像老太太在训斥亲孙儿,“得啦,今天不跟你说佛法,咱们唠唠实在话——我有桩好奇事,太子许了你什么好处,让你一路死保着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