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好吧……做人坦诚以对心无负累。我今天在水牢里,对太子把心事都说了,就是跟你说一声。”
&esp;&esp;“哦?那倒真是一个坦诚的好地方——感觉有没有好点?”
&esp;&esp;吴定缘苦笑道:“后来的事你也知道,哪里顾得上想这个。”他停顿了片刻,又道:“但确实舒服一点了。”
&esp;&esp;苏荆溪鼓励地拍了拍他肩膀,道:“万事开头难。只要有分享心事的意愿,便是一个好的开端。”
&esp;&esp;“那你呢?”
&esp;&esp;苏荆溪的动作一下子僵住了,她转过脸来,月光下的轮廓多了几分柔和,说道:“我怎么了?”
&esp;&esp;吴定缘叹了口气,他决定还是不绕圈子了,说道:“别以为我看不出。你,一直在试着控制我们,你到底想干什么?”
&esp;&esp;在整个逃亡队伍里,苏荆溪一直非常低调。吴定缘回顾了逃亡过程,发现这只是她刻意营造出来的假象,她总在关键时刻点上那么一句,不动声色地引导着其他三人,然后把自己隐藏起来,像一个无关的局外人。朱瞻基和于谦对此几乎没有觉察。即使是吴定缘,若非刻意留心,也很难发现身上那条淡淡的被牵引的丝线。
&esp;&esp;“不愧是在金陵屡破奇案的人,真是目光如炬。”
&esp;&esp;“别岔开话题!”吴定缘冷着面孔道。
&esp;&esp;“到目前为止,我可曾害过你们吗?”苏荆溪反问。
&esp;&esp;“没有,但不代表将来没有。”
&esp;&esp;“那,要不要我也对着那香炉起个誓?”
&esp;&esp;“我们金陵有句话:心诚拜神像,心杂拜泥头。你心里如果不诚,拜什么都是泥头,起誓又有何用。”吴定缘停顿了片刻,“你听到未婚夫身死,看到未来公公去世,只是略有惊讶,可在神策闸前,一提到那个王姑娘,心神大变。你这么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怎么会那么失态?那个王姑娘到底是谁?”
&esp;&esp;果然,苏荆溪的面孔在霎时间动摇了,那层从容的神情出现了几丝龟裂,露出一丝曾在朱卜花前展露出的怨毒。她徐徐从舢板上站起身来,抬头看向夜空。星光映入双眸,如同照彻清冷湖底,牵引出了两道幽深的目光。
&esp;&esp;吴定缘警惕地把手放在腰间,随时准备防备她又发疯。不料苏荆溪深吸了一口气,却先问了个古怪问题:“告诉我,你为何要保护太子?”
&esp;&esp;“为我爹报仇,还要去救我妹妹。这你不早知道了吗?”吴定缘有点莫名其妙。
&esp;&esp;苏荆溪道:“我和你一样,也是为了给一个人报仇,才会北上京城。”
&esp;&esp;苏荆溪刻意站开了一点距离,双眸视线从天空稍稍平放,看向北方黯淡的地平线。目光中有锋锐、有悲伤,还有因悲伤而产生的坚韧。不知为何,吴定缘心中一动,似乎从这目光中感觉到一种力量,一种自己渴盼已久却迟迟不愿触碰的力量。
&esp;&esp;他的肩膀不期然地放松下来,苏荆溪的眼神没有丝毫作伪,她说的都是真的。
&esp;&esp;“你疑我有私心,这是对的。就算去向太子、于司直告发,我也毫无怨言。”苏荆溪定定道,“不过,我相信你会理解我,也只有你能理解,当一个人失去了一切之后,复仇意味着什么。我们原是同路之人。”
&esp;&esp;这一句话,如同一把重锤敲在吴定缘胸口。苏荆溪微微一笑,只是那笑容有些疲惫。“也许,再遇着像汪家水牢那样的处境,你我之间也会变得更坦诚一些,但不是现在。”
&esp;&esp;她说这些话时,眼神始终看向北方。远处夜色如墨,江山模糊。吴定缘不知道在这个方向她能看到什么,或者说,她想看到些什么,但他没有再问。
&esp;&esp;“我会一直盯着你。”他认真地说。
&esp;&esp;
&esp;&esp;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一日(庚寅)。
&esp;&esp;此时正值午后未时,一天之中日光最盛之时,偏又赶上天无薄云。热力毫无遮掩地泼洒下来,宽阔的漕河被照得一片明晃晃,极为耀眼,仿若一条从坩埚倒入化渠的明亮铁水。
&esp;&esp;黏腻的湿气从小船四周的水面蒸蒸而起,自乌篷的孔隙钻入船中,紧紧糊在乘客们裸露的肌肤上,像一层浸透了米浆的竹帘纸,让人艰于呼吸,困于挪移。按说小船已进入淮安府境,气候只该比南京更清爽才是。
&esp;&esp;之所以如此闷蒸,并不完全是天时之故,也有人力之功。
&esp;&esp;倘若有乘客不惮曝晒,站在船头远跳的话,他会发现这一段漕水风景与别处大不相同。之前从瓜洲至宝应县,运河两岸植被十分繁茂,不是堤上柳荫成排,便是滩边大片芦苇、殖草丛生,满目皆是浓浅不一的活绿,令人心胸舒畅。
&esp;&esp;而此刻的漕河两岸,半点绿意也见不到。
&esp;&esp;所见之处,皆是土黄、暗褐、黑灰色的交错对垒。土黄是连绵不断的夯土堆料台与船坞,暗褐是鳞次栉比的工坊棚舍,黑灰色则是高高飘扬在工坊上空的炉烟。随着小船行进,不时可以见到无数匠人像蚂蚁一样攀附在各种巨大的龙骨之上,锤凿錾斧交相飞舞,叮当声不绝于耳。河面之上,弥漫着刺鼻的桐油与石灰味道。
&esp;&esp;这等烟火噪音,也难怪乘客们觉得口干舌燥,胸中闷火中烧。
&esp;&esp;“公子,这一带船坞侵占了不少浅滩,咱们只能走水道中线,时刻避让大船,所以速度会慢一些。”郑显悌头戴斗笠,手执长篙,转头对乌篷里说道。
&esp;&esp;朱瞻基从乌篷里不情愿地探出头来,向岸边扫了一眼:“怎么这么多船厂?”
&esp;&esp;郑显悌道:“淮安这里有一座清江督造船厂,所有南直隶和浙江、湖广、江西的里河漕船,都在这里营造,造好了就直接顺着漕河开去各处卫所了。不过,咱们现在看到的,只是浙江厂的一部分,中都、南直隶的大厂,还在北边的清江县呢。”
&esp;&esp;眼前的景象已十分热闹,若这只是区区一厂,那整个淮安的造船工地该是何等壮观?朱瞻基想到这一点,顿觉舒心,这说明国力犹盛啊。
&esp;&esp;吴定缘对船景不感兴趣:“这船能开到哪里?”
&esp;&esp;郑显悌答道:“咱们刚过宝应县的瓦店铺,再往前走个一二十里,便是石家荡。再往前就不成了,船头没有票牌,河上巡检会直接拿人。”
&esp;&esp;“我们要在哪里下船吗?”
&esp;&esp;“石家荡旁边有一条清溪沟,我的船能拐出运河,顺沟再把你们向东北送出去六里路。接下来,你们就得登岸自己走了。”郑显悌怕他们误会,又连忙补充道,“那边不是官道,但有一条大路直通淮安城里,也就二十几里路。”
&esp;&esp;“不妨,你们辛苦了。”朱瞻基抬了抬下巴。郑显悌忙空出双手来打躬作揖,他哥哥郑显伦在旁边撇撇嘴,依旧划动着船桨。吴定缘犹豫了一下,递给他们一枚珍珠,郑显伦正要收起来,郑显悌却连忙使了个眼色,说我等是为了报恩,怎么还要收恩公的船资。
&esp;&esp;他估计早就对朱瞻基的身份起疑,与其此时收了实惠,不如表现得大方一点,赌一场未来的富贵。吴定缘一听,立刻把操着珍珠的手缩了回去,反正将来赏赐也是朱瞻基出钱,就不必动用他的积蓄了。
&esp;&esp;要说这两兄弟也是着实辛苦。他们在瓜洲带着太子四人上了自家的乌篷船后,一路北上。从二十日清晨开始,日夜兼程,穿行了泰州、宝应十几个湖泊,在二十一日下午抵达淮安县境。两日之内,行了近三百里路,确实比寻常骑马快多了。
&esp;&esp;乌篷船又走了一个时辰,在一处废弃的草场旁停住。这草场本是给百户卫所安置的窝铺,后来百户卫所搬迁,这里没人苫草修补,遂荒废至今,成为私贩流民的中转之地。
&esp;&esp;众人下了船,正要跟郑氏兄弟告别,不料,于谦忽然喊道:“你们两位等一等。”
&esp;&esp;他这一开口,朱瞻基和吴定缘才想起来,这位大嗓门一路上出奇地安静,既没有喋喋不休地劝谏,也没引经据典地介绍地名典故,一反常态地待在乌篷里发呆,似乎在思索什么。
&esp;&esp;于谦让那两人在船上稍候,然后走到太子面前:“之前那两个船户在,臣不能明言,如今有一件要事,要与殿下商议。”说完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递了过去。chapt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