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日照小说>两京十五日适合初中生看吗 > 第24节(第2页)

第24节(第2页)

&esp;&esp;“我爹一直觉得,我性情大变只是因为得了怪病,他帮我找过很多医生,都没什么效果;他劝过我很多次戒酒,劝不过就打,就骂,都没用。我暗地里一直在帮我爹,破了很多大案奇案,可我没资格分享铁狮子的荣誉,宁可把名声都送给他。我是在报恩,感谢一个与我全无血缘关系的人把我抚养长大……”

&esp;&esp;吴定缘一口气说了许多,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愿意开口说起这些事。也许是水牢里的幽闭环境,让人有倾吐的欲望;也许是他这个秘密憋得实在太久,总要一吐为快。对方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大明太子,云霄上的神龙又怎么会在意一只蛐蛐的际遇?身份差得太远,很多话反而能放开。

&esp;&esp;不过,奇怪的是,朱瞻基听完以后,却没发表什么尖刻的评论。吴定缘自嘲地笑了笑,这种事确实很难让别人理解。不过,很快他发现这种沉默有些不对劲,急忙叫着名字朝前探去,发现朱瞻基整个人几乎全没到水里去了,直冒泡泡。

&esp;&esp;朱瞻基估计是刚才听得入神,身子一下失去平衡。他的双手被捆缚,连扶撑都做不到,只能一沉到底。

&esp;&esp;吴定缘的双手也动弹不得,只好用左腿一钩,恰好挡在太子前倾的胸口前,往上那么一抬,勉强把他重新架出水面。朱瞻基咳咳地吐出几口水来,抬起头含糊道:“然后呢?”

&esp;&esp;“先别管那些了。”吴定缘设法把太子再次抬起来,视线却看向水牢的另外一边,似乎有什么发现。

&esp;&esp;那边的三个人还在,像三尊翁仲石像一样呆呆靠在墙壁。吴定缘眯起眼睛观察片刻,先把太子扶稳,然后径直走到中间那人面前,沉声道:“借用一下。”

&esp;&esp;那人的眉毛“腾”地抬起来,似乎不太情愿。可吴定缘毫不客气地把他拱开几步,示意朱瞻基过去。太子莫名其妙,可他走到那个位置一靠墙,就明白为什么了。这里有一处凸起,是墙壁常年泡水,砖石拱起所致。它的大小和高度,恰好可以让人把屁股坐上去,头部仍能留在水面之上。这在水牢里,可是比龙椅还宝贵。

&esp;&esp;那三个人显然早发现了这处宝地,轮流坐到上面。吴定缘发现他们的站立次序和刚才不同,中央这人的位置又略高于其他,这才识破其中奥妙。眼见这风水宝地要被夺走,这三位再也无法淡定,一个个脸色难看地围拢过来。

&esp;&esp;不过,他们在水里泡得太久,又累又饿,面对吴定缘这新入水的壮汉,实在是力有未逮。吴定缘略觉不忍心,开口道:“暂时坐一下,轮流来,不亏了你们。”

&esp;&esp;他反转过身去,费力地从朱瞻基怀里拿出一块已被水泡烂的松糕,这是在赌棚里随手揣走的。那三个人一看见吃的,眼睛“唰”地都亮了起来。吴定缘倒背着手,把松糕递过去。三人倒有几分义气,一人只咬了一口,没有多吃。吃完糕点,他们神气稍稍恢复了一些,总算敢开口说话了。

&esp;&esp;原来这三个人是仪真县月塘乡的船户,两个年长的一个叫谢三发,一个叫郑显伦,小的那个叫郑显悌,是郑显伦的堂弟。吴定缘便问他们为何被关入水牢。

&esp;&esp;谢三发在三人中最大,他苦笑着说,因为最近漕法变动,船户苦不堪言,他们仨被同乡推举来找汪极议事。不料,两边谈得不顺,起了口角,汪极便诬蔑他们是水匪,直接关进水牢里来了。

&esp;&esp;朱瞻基一听是漕法的事,格外上心,毕竟这是洪熙皇帝一手促成的,道:“我听说漕法由转运改为兑运,乃是当今圣上体恤百姓的善政,怎么你们却苦不堪言?”

&esp;&esp;郑显伦狠狠朝水里啐了一口:“善政个屎屁眼子!皇帝老儿自己捅两下就知道骚臭了。”这话脏得朱瞻基脸色微变,差点没坐住。

&esp;&esp;谢三发赶紧打了个圆场,边:“原先实行转运法,我们船户佥派了漕役,得从苏松解运到德州,一趟下来得小半年光景,累也累死了。如今改了兑运法,我们只要从苏松解运到淮安,兑给淮安所的军爷们,就能回家,真是德政。只不过啊……”

&esp;&esp;“只不过什么?”朱瞻基追问。郑显伦抢着嚷道:“只不过从淮安到德州这一段的脚费,却要我们船户来出!”

&esp;&esp;朱瞻基一听即懂,这就是把漕役折算成钱粮。换句话讲,就是船户出钱,雇佣卫所军户替他们走漕运——这仍旧比徭役要合算多了,不知这些人为何叫苦连天。

&esp;&esp;“莫非是漕运衙门定的脚费太高?”

&esp;&esp;谢三发道:“衙门定的规矩,是每石加脚耗一升,不算太高。不过到了汪老爷这里,却要加到每石半斗,一下子高出五倍,这谁受得了啊!”

&esp;&esp;“漕运脚耗是官府的政务,关他一个盐商什么事?”

&esp;&esp;三个人俱是同情地看了朱瞻基一眼,仿佛在看一个傻子。郑显伦冷笑道:“你也忒不通世务。扬州地界谁不知道,不用汪龙王的船,根本下不去水!”

&esp;&esp;三人连说带骂,朱瞻基这才明白。原先实行转运法,官府负责全程提供漕船,船户跟着走就行;现如今改了兑运法,从苏松到淮安这段航程,官府便不再提供船只,船户得自己去想办法。像谢三发、郑氏兄弟这样的穷人,自己没有大船,只能五户十户联保去租。而能用的大船,全垄断在汪极手里,他开什么租价,别人只能接受。那“每石半斗"的脚耗,只有一升是官府收取,另外四升全是租船的费用。

&esp;&esp;“汪老爷说,他把自家船舍出来做漕运,占了别处生意的运力。若不把租费定高一点,就亏本了。按这个脚耗,我们走一趟全家都要饿死,求他给条活路,他也不理,说有本事你们莫租我家的船。可四百料的大漕船全在汪家手里,不租他家的,漕粮根本运不完。”

&esp;&esp;朱瞻基听得怒火中烧:“太混账了,就没人告官吗?”

&esp;&esp;“他跟扬州知府、扬州所的指挥使好得穿一条裤子,谁能动他?这四升脚耗,里头至少一半都孝敬给府、卫所了。”郑显伦愤愤地说完,这时一直没吭声的郑显悌补了一句:“其实这只是小头。我听脚帮的人说,扬州所的糟船往北运,一船一船夹带的全是汪家的私盐。”

&esp;&esp;这一句出来,朱瞻基才真正震惊。贩卖私盐在大明是重罪,而汪极居然能驱动官船替他做这种事,简直比收取租船费还要嚣张。

&esp;&esp;太子不由得愤愤,这汪极真是贪欲熏天,一年几十万斤的官家盐引他居然犹嫌不足,还要搞出这些龌龊之事。一头收着高昂的租船费,一头又利用跟卫军的关系,偷贩私盐。两边获利,都极其惊人。这漕运改制看似惠民,好处却全被他汪家给占了。

&esp;&esp;“这,这不是犯了国法吗?”他嗫嚅道。

&esp;&esp;“国法个屁啊,扬州城汪老爷就是国法,比皇上还大。“郑显伦愤愤不平地骂道,“皇上远在京城,天天大鱼吃着,哪里会管我们这些小虾米!”

&esp;&esp;朱瞻基想辩解几句,却不知该怎么辩才好。他原先还有点愤愤不平,觉得是一群刁民无知,不识朝廷苦心。这次才算亲眼见识到,一条惠国惠民的善政,是怎么变成蠹虫牟利的法宝。

&esp;&esp;这些所谓忠臣,这些所谓良商,就是这么报效天子信任的。难怪汪极一甩手就能赠送一条宝船,全都是从社稷根基挖出来的啊。占了这么大便宜,他居然还贼心不死,还要插手谋篡皇位,朱瞻基越想越气浑身都颤抖起来,恨不得立刻跃出水牢,把此撩亲手一刀刀凌迟!

&esp;&esp;他的情绪太过激动,整个身体剧颤。太子突然听到微微“嘎巴”一声,随即屁股一虚,整个人随着那块脱落下来的凸砖沉入水下……

&esp;&esp;“大萝卜?!”吴定缘惊叫道。

&esp;&esp;

&esp;&esp;几盏明晃晃的学而灯,悬在汪府别业的正门两侧。汪管事候在门外,有些焦虑地延颈张望着。

&esp;&esp;忽然,远处传来车铃响动,他精神一振,抬手喝道:“掌灯!”周围仆役连忙点起引草,伸入灯内,很快有八团翠绿光晕亮起,映出四根朱漆门柱与一块“临花藏池”的牌匾。

&esp;&esp;这灯是用极薄的竹皮笼成外罩,烛光雅敛,如《论语·学而》里子贡称赞夫子那句“温良恭俭让”,故名“学而灯”。只是为了能让竹皮透光,工匠须挑选新成的嫩竹,细细削下表皮,不能厚,不能断,一盏不知要耗费多少工夫。

&esp;&esp;一辆双辕马车徐徐来到府门前,汪管事急忙下了门阶,膝盖略弯贴地,口称“给鹤山先生磕头”。车帘掀起,一位青衫老者从里面跨出来。老者七十多岁,手执青藤拐杖一根,长长的白髯配上东坡巾,颇有些仙风道骨。

&esp;&esp;“劳烦久候,路上有些事耽搁了。”老人解释了一句。

&esp;&esp;“不妨不妨,从泰州一路过来,也够劳顿的。主家已备好了宴席,等您呢。”汪管事满脸堆笑,就要把他往里面迎。

&esp;&esp;老者神情有些郁郁,回了一句“嗯”,却没挪动脚步。马车后很快又下来一个年轻女子,额头宽大,素朴裙钗,旁边还跟着一个驼背苍头,戴一顶宽檐罗帽,看不清脸。

&esp;&esp;两人下了车,都恭敬地站到鹤山先生身后。汪管事有些惊讶,他事先可不知道鹤山先生还带了两个随从。那苍头也还罢了,这个女子举止看着不像婢女,亦不像侍妾,可有点古怪。可他也不好细问,连忙吩咐中门大开,把贵客迎了进去。

&esp;&esp;这座别业外面看着其貌不扬,内里却极为奢华。进门以后,接连数座宏峻堂宇,重轩复道。其中木构皆用楠木,外涂金彩,再覆以丹垩雕刻。朱色是朱砂磨细,墨色是微墨粉刷。

&esp;&esp;而堂宇之间的地面,是一片片斜下的小坡。倘若有人白天空俯瞰,会发现整个别业的地势从外围到中央逐次凹陷,形成一个内宅盆地。盆地内皆是一圈圈圃畴,种满繁茂的奇花异草。不时可见闽中的佛桑花、暹罗红绣球、南海娑罗树等名贵品种,这些名种碍于气候,往往一季即萎,更透出主人家的奢靡。

&esp;&esp;此时已近六月,正是石榴初吐、茉莉芳妍之时,棚架上还有嘉瓜四垂,再间杂以挺拔蜀葵、熠熠朱槿,巧妙地遮掩住下陷的地势。客人一步步深入盆地,沉浸于香馥馨郁之中,浑然忘俗——这种设计有个名目,唤作“临花藏池”。

&esp;&esp;“好是好,只是太过奢靡了。”鹤山先生心不在焉地感慨了一句。

&esp;&esp;“其实没想象的那么麻烦。”汪管事笑道,“您看,这花圃旁边都有沟渠,从邗江直接引水浇灌。若遇暴雨,底部亦有排水引去别处。根本不劳人力。”他本想多介绍几句,可他发现鹤山先生心绪不佳,便知趣地闭上了嘴。他引着三人走到花藏池的底部,这里只立有一间轩敞竹轩。和外头的华丽相比,竹轩简朴得紧,无论屋梁门窗、椅榻案架,皆为竹制,门口还放养了几只白鹤。站在竹轩门前举目环顾,周围是一圈圈梯田一样的高坡,上面花草层叠,像极了一片片花尊,把来人如花蕊一样拢在中央。chapter1();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