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放下车帘,听着马蹄声渐行渐远,终于放松下来,长舒一口气,吩咐车夫赶紧回去。
此后又过几日,停灵期满,许熠下葬,因无尸骨,在长安之南的山峰中立下一个衣冠冢。
而与此同时,朝中有关维州之事已经吵了好几天,维州兵败之后,叛军气焰渐盛,许望清几次上书希望前往叛乱,都被建兴帝压下。
终于在许熠下葬这天,朝中传来消息,建兴帝终于做了决断,命令吴王带领重兵前往平乱,同时赐婚给吴王与许妙愉。
然而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许妙愉仅被封为侧妃。
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人说建兴帝虽然未曾降下责罚,但还是因为维州之败迁怒了许家,这桩婚事便是他的态度,也有人说,这是为了保护许家,为了堵许家政敌的口,当然,关于许妙愉的坊间传闻也一时甚嚣尘上,说什么的都有。
无论外面传成什么样,许家却平静地接了旨,只是许夫人上书说,许妙愉要为许熠服孝三年,三年后才能嫁入皇家。
建兴帝应允之后,许夫人不顾许老夫人的阻挠,收拾行李带着许妙愉坐上了前往宣州的马车。
宣州路远,她们却没有多加准备,仅带着简单的行装,仿佛对这繁华喧嚣的长安城避之不及。
匆匆离开长安之前,许妙愉预感到,这一走至少要三年后才会回来,她有心向人告别,却无奈地发现,除了亲人,自己竟不知该向谁告别。
仅半年的时间,蒋熙怡死了,父亲也死了,就连景珩也被她所伤,如今生死未卜。
那天醒来之后,她曾打听过景珩的下落,许望清说他已经被关入刑部大牢,因为此事不宜宣扬,知情人之间尚未对他的处置达成一致,但听说他伤得很重,或许未必能撑到处置的那一天。
许妙愉回望街巷俨然的长安城,苦笑一声登上马车,事已至此,再去想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马车辘辘前行,自长安城东门而出,扬起浩浩烟尘。
第33章七年后
七年后,宣州宣城。
春去夏来之际,天气不冷不热,鲜花簇锦,绿树成荫,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
宣城南的许家祖宅中,却是一副兵荒马乱的模样,丫鬟仆从各自抱着杂物,在院落之间穿梭前行,又将手中物品一一整理,塞入箱奁。
不多时,一口口装满物品的箱子就被搬到了正厅前的空地上,高挑俏丽的女子站在门口,呼来喝去,指挥个不停。
她也穿着婢女的服装,梳着简单的发髻,但衣服用料和头上的发簪却比普通婢女不知好到哪里去,足见其身份特殊。
在她的指挥下,原本稍显混乱的众人逐渐行动井井有条起来。
女子看了一会儿,自觉不必再多操心,叫人沏来一壶上好的碧螺春,亲自提着茶壶走进厅中。
正厅是接待贵客和议事的地方,此刻聚集了一群男男女女,有老有少,有喜有忧。
他们围着一张几案而坐,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吵得人心烦不已。
在几案之后,端坐着一个容色无双的女子,素面桃颜,雪肤花貌,着一身青色长裙,头插一支金步摇,顾盼之间光华流转。
她正是众人议论的中心,前后左右皆是吵吵嚷嚷的声音,她却丝毫不受影响,视线落在案上翻开的书册上,垂眸沉思。
婢女提着茶壶缓缓走近,周围的人见了,纷纷给她让出一条道来,于是婢女顺利来到了美貌女子身旁,为她斟上一杯茶。
女子目不转睛,顺手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忽然眉头一皱,转了转茶杯问道:“去年吴县大旱,茶叶减产过半,连宫中的供应都有所短缺,怎的府中竟有这等好茶?”
围站的其中一人喜不自胜,忙答道:“回小姐的话,老仆在吴县认识几个有名的茶商,这是他们卖许家的面子,特意留下的。”
女子微微一笑,面上不露喜恶,又问道:“买成多少银子?”
那人略有迟疑,“一两银子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