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少卿望着塔下逐渐缩小的城池轮廓,朱雀大街的车水马龙已化作流动的金线。
记忆里母妃揪着她后领回家的场景突然清晰起来,那时她藏在袖中的槐花还沾着露水,此刻喉间却泛起淡淡的苦涩。
“那年从第七层往下看,”她声音低得像风,“能看见糖画摊的老周头收摊。”
暮色漫过湖面,柳寒月的船桨搅碎了满天星斗。熊少卿斜倚在船头,任由冰凉的湖水漫过指尖。
这里比记忆中更清澈,能看见水草间游过的银鱼,像极了她十二岁那年偷藏在木盆里的小鲫鱼。
“母妃总说湖水下面有水鬼。”她忽然笑出声,水珠从指缝滴落时,惊起一只停在船舷的飞蛾。
柳寒月将船桨轻轻横在膝上,月光在她发间的茉莉簪上流转:“现在跳下去,我替你把风。”
她的裙摆被夜露打湿,贴着小腿勾勒出柔和的线条,熊少卿望着她被水光映得发亮的眼睛,忽然想起御书房里那幅未完成的《江山并蒂图》。
原来最美的山水,从来都在身侧人眼中。
离城那日,熊少卿的手掌久久贴在城门斑驳的砖面上。某道裂缝里嵌着半片风干的槐花,是她十四岁那年塞进去的,如今已褪成枯褐色。
柳寒月递来的糖画在晨风中轻晃,琥珀色的糖丝裹着两只交颈的凤凰,尾部还坠着颗晶莹的糖珠,像极了柳寒月昨夜落在枕上的泪。
“看,芙蕖在折花。”柳寒月忽然指向路边的野蔷薇丛。芙蕖的玄色劲装半隐在花枝后,向来握剑的手正笨拙地编着花环,听见动静时猛地站直,却把编了一半的花环掉在脚边。
马车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渐远,熊少卿掀开竹帘回望。天虞塔的塔刹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第七层那个刻着熊字的窗洞里,此刻正漏进第一缕阳光,将陈年的刻痕照得发亮。
她握紧柳寒月的手,感受着对方掌心传来的温度,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记忆,如今都化作车窗外掠过的繁花,而往后的路,无论通向何方,掌心的暖意都将是最清晰的地图。
芙蕖的银哨声忽然从车辕传来,惊起整树的白蝶,扑棱棱飞向被朝阳染成金红的天际。
湖光漫过画舫舷窗,熊少卿的指尖正沾着柳寒月新调的荷露香膏。
她望着窗外接天莲叶间晃悠的采莲船,忽然想起幼时在虞国宫墙下偷摘的那朵半开莲,被母亲发现后追着跑过整条长廊。
“这香膏能防蚊虫?”她蹭了蹭柳寒月手背,龙纹袖口扫过案上摊开的《江南风土记》。
柳寒月正替她别上荷花瓣做的胸针,珍珠步摇垂落的光映在书页“采莲女多能诗”的批注上,那是昨夜她借着舱顶灯写的。
芙蕖立在船头的阴影里,玄色劲装下摆被水汽打湿。她盯着百米外摇橹的渔夫,却在看见柳寒月往熊少卿茶盏里偷偷加糖时,默默转开了视线。
记忆里暗卫营的规矩说杀手不能分神,可此刻湖面上飘过的菱歌,和主子们交握在桌下的手,都让她握剑的手不自觉松了松。
“去采朵并蒂莲。”熊少卿突然拽着柳寒月跌进小船,船桨划破水面的声响惊起一群白鹭。
芙蕖的软剑穗子刚要沾水,就被柳寒月笑着摆手制止:“在岸边看着就好。”她望着两人的小船晃进荷花深处,荷杆上的露珠纷纷坠下,在水面砸出一圈圈涟漪。
柳寒月的指尖刚触到半开的粉莲,熊少卿突然伸手摘下片大荷叶扣在她头上。“当心莲蓬里的蜜蜂。”
她的笑声混着荷香飘过来,却在看见柳寒月发间沾着的荷花瓣时,忽然伸手替她取下。
远处芙蕖的身影在岸边芦苇间若隐若现,向来紧绷的脊背竟靠着棵老柳树,手里还转着根刚折的芦苇杆。
暮色漫过湖面,画舫的舱门忽然被敲响。芙蕖捧着个竹篮站在门外,篮里是刚剥好的鲜莲,水珠还在雪白的莲肉上晃悠。
“南边渡口有卖糖莲子的。”她盯着地板缝里的水渍,耳尖却泛着红,“要尝尝吗?”
熊少卿接过竹篮,看见篮底垫着片新鲜荷叶,上面用莲茎摆着个歪歪扭扭的“并”字。
柳寒月忽然握住芙蕖的手,指尖划过她掌心新磨出的茧。那是学编莲筐时留下的。
湖风卷着荷香涌进舱,熊少卿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渔火,忽然觉得这江南的夜,比任何奏折都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