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全球经济尚未完全从大萧条中复苏。各国政府若想大规模采购军火、维持庞大的后勤补给,都需要海量资金。
而单靠本国财政发行公债往往力有不逮。因而,海外融资成了必不可少的选择:
日本明面上以“对华事务”为名,将各类债券偷偷包装成“企业并购”或“对外投资”,吸收海外资本;
中国方面也急于获取国际援助或民间贷款来支撑长期抗战;
甚至欧美列强中,亦有不少财团看中“战争财”,希望在此关键时刻投入资金,换得高额回报。
这就让“国际金融市场”成了各方必争之地,谁占据了更多渠道和话语权,谁就能为战事积累更多资源。
(2)金钱博弈与扩张野心
日军之所以大举进攻淞沪,也与其“速决速胜”策略相呼应:
在上海取得军事与经济双重胜利,可以震慑国际社会,并确保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影响力。
他们深知,若能占据上海的金融中枢,就能扼住中国的经济咽喉,还能吸引更多愿意投机的国际资本为其军国机器服务。
三、“信孚交易所”的枢纽地位
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下,小说前半部分始终围绕“信孚证券交易所”展开层层矛盾,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的重要性可归纳为:
1、连接全球资本
上海一直是远东金融中心,交易所内汇集世界各大银行、商号以及各色投机者。中日对垒、国共博弈都绕不过这里;
2、多方博弈舞台
日本军部控制上海后,想通过信孚平台为战争筹资,并打击抵抗势力的经济根基;
国民政府亦需要在此募集抗战资金,以维系长期抵抗;
地下党暗中利用交易所做资金运转,为新四军和根据地输送战略物资;都要在此进行各种“金融暗战”。
3、实业与虚拟经济联动
信孚交易所承接的交易并非纯粹股票买卖,还包含物资的海外采购订单、外汇兑换、商号承兑汇票等。
因此通过控制交易所,来操纵进出口贸易供应,也可潜移默化决定哪一方的后勤物资先得到保障。
四、淞沪会战后的震撼与长远影响
对外界而言,淞沪会战是二战前夕一次规模空前的现代化城市巷战,坦克、飞机、大炮轮番上场,史无前例;
而对东亚金融圈乃至全球经济体系来说,它进一步暴露了战争与资本联姻的破坏力。
战争的升级不仅是军事行动,更带来全球范围的避险资金流动、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列强对远东战略再评估。
淞沪会战后,日本在华的侵略逐步扩大,与欧美国家的矛盾也因此激化,最终把世界推向更深的冲突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