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日照小说>清代医家 > --水肿门--(第1页)

--水肿门--(第1页)

水肿总括

水肿病症都与脾经和肺经相关,由肺引起的会气喘,由脾导致的会腹胀,对此要分辨清楚。上身水肿多因风邪,适合用汗之法消散;下身水肿多因湿邪,适合利水渗湿。全身水肿的,需汗与利水兼用。若水肿伴有气喘,要驱逐肺中积水;伴有腹胀,要攻下脾内水邪。还需分辨阳水与阴水,攻泻、温补之法贵在灵活运用。

【注释】小儿水肿,都是因为水液停聚在脾肺两条经络。水液停聚在胸中就会气喘,停聚在膈下就会腹胀,其中水肿部位的差异,不能不仔细观察。比如水肿出现在腰部以上,多是风邪所致,治疗方法适宜汗;水肿出现在腰部以下,多因湿邪,治疗方法适宜利水;若全身上下都出现水肿,是风邪与湿邪同时侵犯,治疗方法就应汗与利水同时进行。水肿且气喘不能平卧的,适宜驱逐肺中的水饮;水肿且腹部胀满、大便秘结的,适宜攻下脾中的水邪。水肿从腹部开始蔓延到四肢的,病情尚可治疗;水肿从四肢开始蔓延到腹部的,病情较为难治。然而,水肿又有阳水和阴水的区别,必须详细辨别。阳水属于实证,治疗方法适宜攻逐泻下;阴水属于虚证,治疗方法适宜温补。根据具体病症合理运用这些方法,自然会有疗效。

风水肿

水肿出现在身体上部是由于风邪引,应当赶紧汗,不能耽搁。在越婢汤中加入苍术,过汗后水肿完全消除,疾病就可痊愈。

【注释】上身水肿,指的是从头部、面部、肩部、手臂一直到腰间都出现肿胀。这种水肿是因为外感风邪导致,按照治疗原则,通过汗就可治愈,这就是经典中所说的“开鬼门”(即汗法),用越婢加苍术汤来进行治疗。

越婢汤

麻黄石膏(煅)甘草(生)苍术(米泔水浸)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越婢汤治风水肿,麻黄甘草共石膏,再加苍术水煎服,能使儿童肿即消。

湿水肿

身体下部出现水肿是因湿邪引,应尽快采用利水之法,如此便可使病情安稳。外治可采用贴脐之法,极为神妙,内服则用沉香琥珀丸。

【注释】下身水肿,是指从腰脐部位到双脚都生肿胀。这种水肿的病因是脾经有湿热,需赶紧使用利水的方法,这就是经典中所说的“洁净府”(即利小便法)。治疗时,外治可运用贴脐的疗法,内治则服用沉香琥珀丸。

贴脐法

巴豆(四钱,去油)水硍粉(二钱)硫黄(一钱)

将上述药物研磨均匀后做成药饼。先取一片新的棉花,包裹好药饼后放置在肚脐上,再用布帛之类的东西捆绑固定大约一个时辰(两小时左右),之后身体自然会泻下秽恶的水液。等到泻下次后,去掉药饼,此时用粥来调养身体为好。

沉香琥珀丸

苦葶苈子(一两五钱)郁李仁(一两五钱,去皮)防己(七钱五分)沉香(一两五钱)陈皮(七钱五分,去白)琥珀(五钱)杏仁(五钱,去皮尖,炒)苏子(五钱)赤苓(五钱)泽泻(五钱)

把这些药材一起研磨成细粉末,接着用炼制过的蜂蜜来调和,制成如梧桐子那般大小的药丸。做好药丸后,再以麝香包裹药丸外层。每次服用一钱,根据孩子年龄大小适当调整用量,用白开水送服。

风湿肿

全身都出现水肿属于风湿之邪致病,采用外散风邪、内利湿水的方法最为适宜。病情严重的,用疏凿饮子猛烈攻邪;病情较轻的,用茯苓导水汤调和。如果水湿向上攻冲肺部,导致气喘急促不能平卧,用苏葶丸来泻水平喘最为合适;若水湿停聚在中焦脾胃,腹部胀满严重,就根据情况使用舟车神佑丸来攻逐水饮。

【注释】全身水肿,就是头面、手足都出现肿胀。患病的原因,是体内停聚湿饮,又外感风邪,风湿相互交结,致使水道不通畅,邪气向外侵袭肌表,从而引水肿。病情严重的患者,使用疏凿饮子进行峻烈的攻逐水湿治疗;病情较轻的患者,用茯苓导水汤来调和。倘若水湿向上攻冲肺部,出现气喘急促、不能平卧的症状,就服用苏葶丸来泻水,以平息气喘;要是水湿停聚在中焦脾胃,腹部胀满厉害,就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舟车神佑丸来攻逐体内水饮之邪。

疏凿饮

商陆秦艽羌活椒目木通赤小豆茯苓皮大腹皮泽泻槟榔

以姜皮作为药引,与其他药物一同加水煎煮,待煎好后服用药汤。

(方歌)疏凿饮子风湿肿,外内利陆秦羌,椒目木通赤小豆,苓皮大腹泽槟榔。

茯苓导水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