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拿纸笔,在记什么?
【“吏事强明,善于敷奏”,这样的评价的确不错,但是对一个首席宰相来说,还是太低了点。无论是做事,还是上奏,这些都是一个官员应该具备的能力,而作为一个宰相,更重要的是要有着极佳的大局观,宏观把控着整个政局,给皇帝提供纲领性的建议。】
【就像开元之初姚崇做的那样,他提出的“十要事说”可以说是将开元之初的所有问题都囊括在内,以至于他之后的宰相宋璟,也按照他所给的大方向走,这就是所谓的“萧规曹随”。】
这话又让本就迷茫的张嘉贞更恍惚了些。
原来这句话真的不是在夸他啊?
这话不仅没有在夸他,天幕甚至又把姚崇和宋璟的例子举了出来。
这两座大山重重的压在了他的身上。
张说抓住了重点,酒也不喝了,在纸上飞快记录。
“极佳的大局观。”
“宏观把控整个政局。”
“给陛下提供纲领性的建议。”
并在旁边做好批注: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宰相。
写完后,张说心里踏实了不少。
这些都是来自于后人的宝贵建议啊。
能让他少走不少弯路。
天幕提起了姚崇,这又说到了李隆基的伤心事。
唉,他的好爱卿已然去世了。
李隆基摸着发痛的胸口,拍了拍,却无法缓解,遂拿起酒杯,将里面的酒一饮而尽。
然后将自己的胸口拍地“邦邦”作响:朕的好爱卿啊!
给他的老宰相随一杯。
有了姚崇这个对比,李隆基看张嘉贞就更不是那么顺眼了。
并暗自庆幸着,幸好在天幕之前换掉了这个宰相。
【关于张嘉贞当上宰相这件事,说起来李隆基还闹了一个乌龙。】
[乌龙,什么乌龙。]
[李隆基又干什么傻事了?]
[放个耳朵让我听听。]
此时把张嘉贞看到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李隆基收回自己自己的目光。
他在内心讪讪地笑。
又来了。
他也不是故意的,这事也没有很多人知道。
天幕为什么喜欢挑这些没有多少人知道的事情讲?
张嘉贞已经被调回长安了,天幕说这种话,真的很影响君臣之间的和睦啊!
【在宋璟罢相之后,李隆基这是左思右想,都没能选到一个极好的宰相人选。选谁呢?谁符合新时代新要求呢?谁能做好这个宰相呢?他因为这件事情愁的睡不好觉,日思夜想,惦记着宰相之位空悬着。这天夜里,李隆基灵关一闪,脑海里蹦出一个人。一个姓张的人。】
张嘉贞自从天幕出现,脑袋里的水就没有晃出来过。
天幕这说的又是什么事?
他怎么迷迷糊糊,听不明白呢?
没听说陛下选宰相选的心力交瘁,昼夜难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