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公神清气爽,对着倪若水恭敬道:“麻烦倪刺史了,这几日多有叨扰。”
倪若水也笑的爽朗:“张公公说哪里的话。”
张公公继续道:“陛下催的急,这便启程了,那我便在长安,等着与倪公再次见面了。”
这话一语双关,说的是倪公,不是倪刺史。
倪若水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心里更敞亮的些。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更认真努力搞好政绩,争取更早些让陛下看到。
“我替公公准备了些路上的吃食,公公且带着。”
倪若水接过下人递来的包裹,拿给了张公公。
张公公感激点头。
短暂道别之后,张公公翻身上马,身后的士兵押送这两个蔫头耷脑的小宦官,离开了汴州。
倪若水站在原处,看着马蹄带起的一阵的细尘。
马是往长安的马,而终有一日,他也会骑上这马,带着他的政绩与宏图,去往他心之所向之地。
不待下人提醒,倪若水开口:“走吧,还有些公务没处理完,抓紧回去。”
后民间广为传颂,汴州刺史倪若水,为政清廉,兴学广教,扩建夫子庙,兴建州县学舍,勉励生徒,亲自教诲,境内教化盛行。
开元七年,因政绩突出,授尚书右丞,赴任长安,百姓痛哭,相送十里。
为尚书右丞之时,清廉勤勉,忠心上谏。
唐玄宗李隆基评曰:“卿具奏其事,辞诚忠恳,深称朕意。卿达识周材,义方敬直。故辍纲辖之重,委以方面之权。果能闲邪存诚,守节弥固。骨鲠忠烈,遇事无隐,言念忠谠,深用嘉慰。”
【作者有话要说】
倪若水的评价和李隆基对他的评价参考百度。
有些短小,我明天会努力粗长的!
今天情绪非常低落,三千都码了很久,然后又要去医院打针了,先发出来。
嗓子发炎很痛苦,话都说不太清楚那种(宝娟,宝娟……)
第37章(视频)李隆基眼睛冒光:广州要给他送钱啦!
公元719年,开元七年。
这是李隆基登基的第十个年头。
距离上次天幕消失,已经过去了三年。
这日,御史台接到了宰相宋璟的一道新规定。
御史中丞看过这道规定,左右思索,只觉得不妥。
他根据自己的理解,释义新加进来的条例,嘀嘀咕咕的:“从即日起,被审问的罪犯如果认错态度好,就可从轻判刑,若犯的罪不那么大,就是放了也无碍。若被审问的罪犯死鸭子嘴硬,坚持叫嚷自己是冤枉的,那就直接把他关起来。”
关起来……
御史中丞看着后面附着小字,关押时间,无期。
他挠了挠头,更愁了些。
这不合适啊。
这样还如何调查案件的真相?
若是犯了错,只凭一张嘴认错即可释放出狱,那司法的威严何在?这与儿戏有何区别呢?
如此规定,只会让那些真犯了罪但油嘴滑舌的罪犯变成漏网之鱼,而那些坚持心中公理正义之人,只会蒙冤入狱,在大牢中含冤死去。
长此以往,冤假错案只会一件比一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