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日照小说>我的1997高建国和谁在一起了 > 第六章 柳暗花明(第2页)

第六章 柳暗花明(第2页)

岳芳英也十分高兴,开心地说:“您吃得高兴,是我们的荣幸。”

但手分开后,客人又说:“不过,我觉得这道菜本应该做得更好,现在好像还差了那么一点味道。”

岳芳英表情严肃起来,有些不服气说:“不可能,我做了几十年北京菜,这道京酱肉丝是再传统不过的,我敢说就算是在北京,我做的这道菜也是数一数二。”

“莫误会!我不是说你做得不好,只是说一种方法,你听听,会不会锦上添花呢?”客人连连摆手,解释道:“京酱肉丝,选用的是猪身上最嫩的里脊肉为主料,辅以黄豆酱或甜面酱及其他调味品,用北方特有烹调技法‘六爆’之一的‘酱爆’烹制而成。如果我说得没错,这道菜制作的关键就是在于‘酱爆’。刚刚您炒的这道菜,美中不足就是在‘酱爆’的火候掌握上火大了一分,所以做出来的菜就差了点味道。”

客人的说法让岳芳英母子都暗暗点头,但她一向好强,被人这么当面说还是有点不服气,于是笑着说道:“我做了几十年北京菜,还从来没有人说过我的菜差火候,我看您也是光吃不练嘴把式。”

客人呵呵笑了,倏的一声收起了扇子,摊开双手微笑着说:“那请问老板,我能借你们的厨房用一用吗?”

岳芳英看出了客人的目的,点了点头,还从柜子里取出一条干净的围裙放在了桌案上。客人二话不说,脱下了长衫,阿雄慌忙过来接住,仔细叠好放在凳子上。客人熟练地扎上围裙,顺势打出个夜叉探海结。这种结扣向来都是名厨的当家弟子在师傅上灶时帮忙打上的,能够自己背手打上,说明客人对这种结扣早已是烂熟于胸。

仅从这个起手,已经可以看出客人功夫不凡。岳芳英不禁搬过一张凳子坐下,细细观看客人的动作。客人切肉时下刀并不太快,但切出来的每条肉丝长短粗细都一模一样,略长过小指,横切面略细于小指。加入盐、淀粉、料酒勾芡,推到一旁备用。接着他开始切葱。这一回他下刀如风,银光灼灼让人看不清动作,切出的葱丝细得就像粉丝。然后他将葱丝仔细地码放在盘底,那专注的表情好像是在进行插花艺术。

等炒锅烧热,舀了一勺油下去,将肉丝下锅快炒至变色,一勺捞起。客人亮出这一手功夫,引得高建国和阿雄一声惊呼。下一步便是炒酱料,甜面酱是必不可少的……很快,又一道京酱肉丝出锅了。

客人端过盘子,放在三人面前,一抬手说道:“你们尝尝我做的这份京酱肉丝怎么样?”

阿雄早就忍不住了,第一个下筷。肉丝混着葱丝入口,便爆出一阵浓郁的香味,三两口下肚,阿雄大声赞道:“好味!”

高建国也夹了一筷子,放进嘴里细细咀嚼了一番,感觉里脊充分吸收酱汁之后,滑嫩的口感与浓郁的酱香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清爽的葱丝将二者中和,果然好吃,当下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厉害,确实好吃!”说着望向了母亲。

岳芳英看着大家的反应,自己也拿起筷子尝了一口,尝过之后,她立刻笑了,对客人佩服地说:“真抱歉,我之前说你是嘴把式,可这道菜你做得确实比我好,佩服。哎!真没想到在本店快要关张的时候,还能碰到像您这样的客人,我也算没有遗憾,知足了。”

客人掏出一张名片,诚恳地说道:“岳老板,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寻找像你们这种隐藏在街头巷尾的民间美食。”

岳芳英接过名片,惊喜道:“原来您是美食家,难怪做的菜这么好吃。”

“我会好好为你和你的店写一篇美食评论的,祝你生意兴隆!”美食家笑着说道。

“不必了,今天是我们最后一天营业,这里要被拆了。”岳芳英有些沮丧。

美食家只有摇头感叹道:“香港这些年,好多地方都是拆了建,建了再拆,不要太在意一个店铺,你才是这个店的灵魂。这里不让开店,可以另外找地方啊。你要是不开店了,香港人又少了一点口福了。可惜,可惜。”

“京味儿饺子摊”的最后一天,竟然还能碰上一位美食家。晚上盘点好各种东西,岳芳英又煮了一顿饺子,算是告别餐。一旁的电视里正在播放新闻:总督麦理浩应中国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邀请回访北京……

1979年3月,北京迎来了香港总督麦理浩一行。在中港关系方面,麦理浩改善了双方自“六七暴动”以来的关系,此次应邀访问北京等地,他也成为战后首位官方式访问中国的港督。麦理浩以香港土地契约问题为突破口发难,第一次将中英长期搁置的香港“九七”前途问题公开化。以此为契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开始初步调整国家统一的战略重心,开始了逐步探索一国两制的历史进程。

这次出访迅速登上了《文汇报》《明报》《东方日报》的头版头条,引得同城热议:有些人认为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回归祖国是好事,而且邓公也明确表示了香港会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发挥重要作用,回归之后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另一些富商则认为香港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完全是由于英国的管理,当然和中国没有关系。

在国务院港澳办的政研室办公室内,智正在和高致远商议对策。

“麦理浩来北京打着商务的名义,实际上是试探我们对香港的态度。他竟然提出新界的土地租约可以跨越97年。”智给高致远递过一杯茶说道。

高致远接过茶杯,并没有喝,而是继续翻阅着当天的香港报纸,沉声道:“《新界租约》本就是不平等条约,是不能被承认的。就算按照《新界租约》,新界的租期也只有99年,怎么能跨越97?!”

“香港对英国来说是只会下鸡蛋的鹅,土地租约无法跨越97,英国人在新界的地契就要卖不出去了,他们这才急着来北京投石问路来了。要不是华润打电话来,我们还被蒙在鼓里,英国人背着北京在新界天水围的地契期限上跨越了1997年。”

高致远呷了一口茶,问道:“廖公是什么态度?”

智:“廖公的态度,和小平同志会见麦理浩时的态度是一致的,主权问题没有讨论的余地,我们必须收回香港。下个星期你跟我一起去香港华润公司了解情况。”

4月4日,高致远与智一同坐上了广九直通车,这是广九直通车中断30年后首次通车,港督麦理浩夫妇以及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将在香港九龙红磡站迎接首班重开的广九直通车。这一天距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仅有103天。

望着窗外不断变换的景观,高致远知道列车已经驶过罗湖桥进入香港,这一幕让他感到思绪万千。广九直通车重新开通,香港和内地的关系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以前从香港到广州,得从九龙出发,到罗湖站下车,步行过罗湖桥,先后经过港英与深圳海关,再换乘列车去广州。就算是港督也不能例外,麦理浩访问北京,也是步行过桥。

高致远不禁感叹道:“直通车重新开通真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如果再能解决偷渡逃港的问题,就更好了。”

智拍拍他肩膀安慰道:“老高,你的心情我理解。当年的事毕竟没有定论,下落不明不等于死亡通知。这次到香港,可以请华润的张先生帮忙打听他们的消息。”

到香港下了车,两人并没有参加任何仪式,而是直奔湾仔港湾道26号——华润大厦。简单寒暄一番之后,张先生拿出一份新界土地契约合同,指给他们看:“以前的土地契约都写明有效期限是97年6月以前,可这次的合同把原来契约上的有效期限去掉了。这是个不同寻常的信号,我当然要向北京报告。”

智戴着眼镜仔细地翻看着合同,点头道:“英国人这是在和我们玩文字游戏啊!”

“英国政府在香港的主要财政来源就是土地租赁,距97年只剩18年了,他们自然希望让香港维持现状跨越97年。”高致远补充道。

智坚定地说:“英国人这是一厢情愿,主权问题我们是不可能让步的。”

张先生拿过几份当天的报纸说道:“麦理浩从北京回来之后,香港回归中国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香港的头等大事,舆论界讨论得沸沸扬扬。英国政府这段时间尤其活跃,通过各大报刊、电视、电台等舆论工具,制造了大量舆论。”

“他们都制造了什么舆论?”智一边翻着报纸一边问道。

“无非是大肆宣扬,香港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完全是由于英国的管理,离开了英国,香港的经济就会崩溃。他们还提出了各种各样旨在延长英国对香港统治的方案。”

“哦,都有些什么方案?”智好奇地问道。

“有的提出延长租约、续约或者另订新约;有的提出冻结主权,由英国或者联合国托管;有的提出由中英共管,或者是中英轮流坐庄。更过分的是,还有人提出主权和治权分开,承认中国对香港拥有主权,但仍由英国管理,中国是‘董事长’,聘请英国当‘经理’,两全其美,既能照顾中国的面子,又能延长英国对香港统治的解决方案。简直是无稽之谈。”

高致远接着说道:“香港是资本主义制度,经济高度自由,这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同的。97将至,现在最担心香港前途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港英政府中的高官,还有一种就是在香港投资的大实业家,他们最担心的是继续投资靠不靠得住。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香港民心难稳,恐怕会影响到香港的稳定。”

智思考良久,正色说道:“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体制,但也不是完全矛盾,还是有并存空间的……”

香港的工作结束之后,刘高二人随即返回北京。几天后,高致远接到了华润张先生的电话,告知上次嘱托寻找岳芳英母子的事情,并没有结果。失望之下,高致远有些落寞地回到家。

走进院子的时候已经是黄昏,隐约看见一身绿色军装的建军正在给自己的自行车打气。高致远的第一反应:这是因为自己太想儿子而出现的幻觉。高致远尝试着唤了一声:“建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