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迁都必须马上进行。”
李纲气得直哆嗦,与一帮人共同驳斥,从迁都难度到民族气节,其间伴随各种人身攻击,现在赵淳楣在他们眼中甚至比投降派还可恶!
赵淳楣就那么听着,心中十分无奈。就像之前说的,北宋的党争已经到了一个魔怔的地步。
迁都,只不过是一个抵御金人的战略问题,可以李纲为首的一批人出于党争和自我道德成就的双重观念,硬是把其变成一个忠义问题。
如赵淳楣这样的“抗金名士”,提了南迁,也逃不开被攻击的境况。
而主和派,要是打仗前提南迁那还有不少人答应,可现在金人都退兵了!南迁意味着他们要放弃北方大量的资源背景,重新去南方讨生活,如此自然不愿意。于是,他们也不表态。
赵桓倒是有些意动,只不过见官员们齐声反对,最终也只能再议。
赵淳楣冲着最前方的种师道使了个眼色,表示自己不是不出力啊,想出来的计谋人家都不采纳。
种师道因为手握重兵,在朝上不能轻易表态,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好的计划泡汤,心中不知多少郁闷。
不光如此,宰相李邦彦见主战派那边内讧,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看赵淳楣手下精锐这么能打,应该留下来保护皇上,这样还能送更多人去西北帮忙,一举两得。
从赵佶到赵桓,大宋天子想要二龙山的兵已经近乎摆在台面上,而因着赵淳楣刚才得罪了主站主和两派,导致现在只剩种师道有心帮忙。
结果可想而知,赵桓一纸令下,要求赵淳楣交出身边的两万人。
赵淳楣表面上答应,实际回去后便命人收拾东西跑路回二龙山。
说起来也不知朝廷是精是傻,就这样明着要兵,然而赵淳楣只要想走,这薄薄的大宋都城哪里拦得住她。
临行前赵淳楣再次看了眼汴京,微微叹了口气。
她已经做了所有自认为该做的,希望城里的百姓得以在浩劫中保全吧……
第65章
二龙山此等操作,属于是公然抗旨,这时候朝廷若是不公开表态,以后面对地方势力就很难再硬气起来。所以哪怕死要面子活受罪,也得派人象征性地追一追。
对此赵淳楣其实心中有数,考虑到现掌管兵马到是种师道,为了不让老人家为难,她特意命令军队快速前进,争取别让双方遇到。
然而即便如此,中间还是出了差错。
马军可以飞奔,但后方还有辎重部队,赵淳楣思索了下,便让杨志领着他们走小道,翻过几个山坡到大名府汇合。结果杨志带队,恰好与朝廷追来的人撞了个正着。
对面打头的是种师道身边的心腹偏将,二龙山一伙还与其吃过酒,他本来也想着放赵淳楣一马,所以带着两万军队绕远,等风波过去就回京城复命,没料到双方想到一块去了。
杨志与偏将面面相觑,皆有些尴尬,后面这么多人看着,实在不知道怎么办好,最后还是对面一咬牙,划了自己两刀,算是给朝廷一个交代。杨志过意不去,将辎重留给对方一小部分,好歹让大部队吃点好的。
听完报告众人也有些无语了,秦明性子直,忍不住开口道:“虽然那边也绕道了,但你说这一路小道这么多,咋就能碰上呢,老杨你真应该去拜拜,这家伙也太背了!”
确实,这几年大家都在二龙山同吃同住,也算是互相有一定了解。杨志这人,武艺高强做事严谨,同僚们对其十分信任,但有一点,就是有时候莫名其妙的倒霉,哪怕是平日里巡逻,似乎他带队遇到流寇的概率总是要更高一点。
赵淳楣本身是不信这些的,但想到之前的“杨志快递,使命必丢”,一时间也有些绷不住了,可见杨志垂头丧气的样子,还是安慰道:“无妨,也是我没考虑周到,东西丢便丢了,左右都得在大名府修整一段,到时候再补就是了。”
杨志只能点头,众人一路向北,总算是彻底甩开了追兵,来到了相对熟悉的大名府。
北宋时期的大名府又叫北京,乃是东京城的陪都,仁宗皇帝时期不光在此增建了城墙百宫,还修了水关,增添了不少兵马。所以金人让郭药师带着常胜军驻守于此不是没有道理的,一来能对大名府起到一个威慑作用,令此地军队没那么容易进京勤王,二来倘若前方征讨不利,也可以就近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