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日照小说>岐黄疗法 > 第84章 产妇脉虚补益气血(第1页)

第84章 产妇脉虚补益气血(第1页)

第八十四章产妇脉虚补益气血

杭城的深秋带着潮湿的凉意,青石板路上铺满枯黄的梧桐叶,仁济堂产后门诊的雕花木门被风推开条缝,岁的王雪梅裹着浅蓝月子服踉跄着进来,怀里的襁褓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她的月子服袖口沾着奶渍,领口处还留着溢乳垫的边缘,脸色白得近乎透明,爬三楼时胸口剧烈起伏,丝黏在汗津津的额头上,露出腕间未摘的粉色医院手环,上面“产科床”的字样已经褪色。

“苏医生……”王雪梅勉强扶住门框,产检本从臂弯滑落,露出夹在其中的血常规单,“血红蛋白gl”的数值被红笔圈得醒目。她弯腰去捡,后腰的剖宫产疤痕传来牵扯痛,月子服下的脊椎骨在皮肤下凸起明显。

苏怀瑾快步上前搀住她,触手处尽是凉意,指尖搭上寸口脉——脉管细如丝线,轻取无力,重按也只是勉强能觉出搏动,如同春日溪水即将断流前的潺潺声响。“产后百脉空虚,您这是气血两亏。”她翻开电子病历,手术记录里“剖宫产出血量oo”的字样闪烁着红光,“脉虚是气不足,细是血不够,就像长途跋涉后耗尽了体力,得慢慢调养。”

王雪梅的丈夫李建军拎着塑料袋跟进来,袋子里装着医院开的补铁剂,瓶身上“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的字样清晰可见。他看着妻子眼下的青黑,语气里满是心疼:“西医说缺铁性贫血,得连续吃三个月,中医开的药能补上吗?她现在喂夜奶,喝中药会不会让孩子拉肚子?”

苏怀瑾调出八珍汤的配伍解析,屏幕上人参、白术、当归等药材的炮制规范逐一闪过:“我们用的是八珍汤加阿胶珠,人参选的是吉林长白山的林下参,经过蒸制后性平,不会上火;阿胶是山东东阿的道地药材,用蛤粉炒成珠,《中国药典》规定这样能降低滋腻性,更适合产后脾胃虚弱的妈妈。”她指向药材柜里的阿胶珠,圆滚滚的颗粒泛着琥珀色光泽,“烊化后冲服,不会影响哺乳,和补铁剂间隔两小时吃就行。”

“李大哥您看,”苏怀瑾递过铁蛋白检测报告,数值偏低的结果用黄笔标红,“铁蛋白是储存铁的指标,您爱人现在不仅缺铁,更缺运化铁的气血。就像田里的种子,光有肥料没有阳光雨露,也长不出好庄稼。”她轻点脉象仪,王雪梅的脉波图在屏幕上起伏,细弱的波形几乎要淹没在基线里,“中医讲‘气能生血’,黄芪配当归的当归补血汤,能促进骨髓造血,比单吃铁剂更治本。”

王雪梅摸着襁褓里孩子的小脚丫,小家伙正饿得哼唧,小拳头在襁褓里乱挥:“喝中药后奶水会变稀吗?这两天孩子吃完奶不到两小时就哭。”苏怀瑾笑着摇头:“阿胶能滋阴养血,您气血足了,奶水的质量才会好。我们用的药材都经过农残检测,阿胶还有检疫合格证明,在药房公示栏就能查到。”

一周后的复诊在午后,王雪梅进门时怀里的宝宝哭得小脸通红,她自己的脸色比上次更苍白:“补铁剂一吃就恶心,昨天早上喝了半碗中药,吐得连胆汁都出来了……”她低头盯着地面,手指绞着襁褓边角,那里还留着上次煎药时溅上的褐色药渍。

苏怀瑾搭脉时现脉象更虚浮了,舌苔白腻中带着淡淡青色,显然是胃气受损的表现。翻开服药记录,八珍汤只喝了三天,补铁剂也在停药:“产后气血就像快没电的手机,得用慢充模式,急不得。”她重新调整处方,加入麸炒白术g、茯苓g,“白术健脾燥湿,麸炒后药性更温和,先把您的脾胃调理好,药才能喝得进去。”转向李建军,“补铁剂换成糖浆剂,饭后半小时喝,和中药间隔一小时,减少对胃的刺激。”

诊室里,自动煎药机“咕嘟咕嘟”地熬着药,当归的香气混着黄芪的甘味,慢慢弥漫开来。王雪梅的哺乳日记摊开在诊疗台上,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着:“月日,凌晨点喂夜奶,点喝中药,点孩子醒了三次……”最新一页画着个奶瓶,旁边写着“喝药后奶量没少,孩子大便变稠了”。

“每天上午十点煮点五红汤,”苏怀瑾指着手写的食谱,“红豆、红皮花生、红枣、枸杞、红糖,都是家里常有的食材,既能补气血,又能当加餐。”她从抽屉里取出婴儿专用的水温计,“冲奶粉水温控制在c,和中药一样,温度合适了,孩子喝着才舒服。”

王雪梅点头,从帆布包里掏出中药袋,里面的阿胶珠用小棉纸单独包着,与医院开的补铁剂糖浆并排放在诊疗台上。阳光穿过纱窗,在两种药物上投下柔和的光影,就像中西医结合的温暖陪伴,守护着这位新手妈妈。

送走这对夫妻,苏怀瑾刚在病案上签完字,实习生小张领着个中年男子进来,对方捂着上腹部,眉头紧锁:“苏医生,消化科说我慢性胃炎,让来做中医会诊。”

苏怀瑾望向墙上的《脉诊九菽图》,轻取、中取、沉取的标注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她想起王雪梅的虚细脉属于沉取无力,正是里虚的典型表现,便对小张说:“脉诊要分层次,就像剥洋葱,每层都藏着不同的信息。你先给这位大哥测脉,注意轻取有没有浮象,中取是否滑腻,沉取是否有力。”

中年男子坐下时,诊疗床出轻微的吱呀声。苏怀瑾看着小张认真诊脉的样子,想起自己刚跟师时,师傅也是这样手把手教她分辨浮、沉、迟、数。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中药房传来捣药的“咚咚”声,一切都那么熟悉,又那么充满希望——就像王雪梅逐渐好转的脉象,每个生命的恢复,都始于这一呼一吸、一息一脉的细致呵护。

诊室里,阳光渐渐西斜,王雪梅留下的五红汤食谱在桌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苏怀瑾知道,对于产后气血虚弱的妈妈们来说,中医的补益之道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像熬一锅浓稠的阿胶,需要时间的沉淀、药材的配伍,更需要医者的耐心与温度。而她能做的,就是用这一双辨脉的手,一副治病的方,为每个新生命的,铺就一条温暖的康复之路。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dududu岐黄手记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