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小說網>武俠修真>南國江山小說免費全文閱讀> 第七百零七章 離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百零七章 離心 (1 / 2)

借債沒人借,舊的債務也沒還清,而府庫卻已經空了,面對這種局勢,李存勖對各地節帥、刺史們極為惱怒。

他還記得,上一次借債的時候各地刺史、節帥幾乎都沒什麼困難就拿出了一大筆錢糧,如今才過去大半年時間,這些傢伙就說什麼沒錢了,這種鬼話李存勖自然不信。

“還是吳國的制度好啊!”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以前與晉國接壤的勢力裡,主要以後梁最為強大,而後梁的制度與晉國是差不多的,都是從唐朝那裡繼承過來,地方勢力較為強大。

那時候吳國遠在南方,李存勖對其制度雖有了解,但認識並不深刻。

當後梁開始推行削弱藩鎮的政策時,李存勖趁機與鎮州王鎔、定州王處直聯手,在柏鄉大敗梁軍,一舉扭轉晉梁爭霸的戰局。

之後晉軍聯手各地藩鎮與後梁展開接連大戰,最終越戰越強,並奪取了整個河北地區。

在那時的李存勖看來,實行節度使的制度可以激勵全軍上下為了榮華富貴而與敵軍死戰,那些出身貧寒的中下層的軍官透過積累戰功,可以出人頭地,成為一方節帥,如此一來他們豈有不拼死奮戰的道理。

也正是依靠這套制度,使得晉軍戰力強大,上下一心;而後梁一方不斷削弱藩鎮勢力,卻先後逼反了定州、鎮州、魏博等藩鎮,讓晉國大佔便宜。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這幾年國內相對進入安定狀態後,以前用來激勵士卒拼死奮戰的節度使制度,如今卻成了李存勖的心腹大患。

到這時候,吳國早早就實行削弱地方勢力的政策,頓時就讓李存勖看到了其優越之處。

他還記得當初李嗣昭還活著的時候曾經為晉國立下大功,然而等到李嗣昭一死,他的兒子李繼韜等人便與朝廷離心離德,甚至最終鬧到必須用武力進行鎮壓的地步。

他同樣記得,河中節度使朱友謙,當初依靠晉軍的援助才渡過一次次危急,先後在梁軍、吳軍的進攻下存活下來,從而始終維持對河中府的統治,然而一等到吳國出威脅,他就立即向吳國投降了。

更不用說當初王鎔被殺後,張處瑾依靠鎮州作亂,給晉軍造成了那麼大的麻煩,不僅折損大量軍力,更是有閆寶、李存進、李嗣昭三人先後陣亡。

這一次次教訓,早就讓李存勖對於地方藩鎮充滿警惕,如今向這些人借債又遭到拒絕,這下削藩的念頭就更加明確了。

六月,李存勖下令恢復唐朝時期的舊制,派遣宦官前往各地藩鎮充當監軍,同時要求各地提前徵收夏稅和秋稅,並且要求在兩個月之內徵收完畢。

唐末宦官勢力把持朝政,為惡多年,名聲臭到了極點。

之後朱溫將宦官集團一舉誅殺乾淨,這才平息了宦官之禍;後唐在李存勖時代雖有少量宦官,但數量不多,且只充當內侍,並不掌握實權。

如今李存勖公開回復唐制,並用宦官充當監軍,這下頓時大大刺激了各地藩鎮和刺史們,招來極度不滿。

這些剛剛上任的監軍們,以前只是地位卑賤的下人,如今陡然獲得權位,頓時就開始作威作福起來。

夏稅和秋稅原本按照制度,分別應該在六月和十一月之前繳納完畢,如今眾多監軍卻依照皇帝的命令,要求在一個月內就把稅收徵收上來。

這樣一來,原本就收成不好的百姓頓時負擔沉重,再加上監軍們趁機撈取好處,結果導致百姓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

然而,若只是針對普通百姓倒也罷了,更讓人無語的是,這些監軍根本不知道厲害關係,他們以為有皇帝撐腰就可以為所欲為,居然對軍中將士也嚴加逼迫。

甚至有的監軍還私自將原本用來供應軍隊的錢糧截留下來,美其名曰上供皇帝,實則都入了自己的腰包。

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各地百姓便已經怨聲載道了;而許多普通士卒的家屬也遭了罪,再加上軍糧被剋扣,導致他們缺衣少食,一時間軍中士卒多有怨氣。

好在地方節帥和刺史們都還冷靜,知道此時不能亂,若是亂了,就容易給吳軍可趁之機;一旦後唐滅亡,他們這些實權人物都免不了要遭難。

而宦官監軍的制度雖然嚴重侵蝕他們的利益,讓他們深感不滿,但還沒有觸及他們的底線,所以這些人暫時都沒有造反的念頭,最多就是上表朝廷申訴一番,表達自己的不滿。

七月,經過一個多月的搜刮,各地錢糧終於收上來,空虛的府庫終於有了一些積蓄。

這時,張居翰等人上書請求,既然府庫已經有積蓄了,那就應該儘早歸還欠下的債務。

李存勖對此表示同意,然而回到宮中後,伶人景進等卻進言道“陛下不可,如今府庫雖有積蓄,但這是將夏稅和秋稅一起收上來的結果,下一次稅收上繳就要等到明年了。”

“以如今府庫中的這點積蓄,能不能支撐到明年都難說,若是現在就還清債務的話,等到府庫再次空虛,又該怎麼辦?難道再去借債不成?又或者將明年的稅收提前徵收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