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小說網>歷史軍事>秦時小說家> 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朕握法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朕握法術 (1 / 3)

“陛下,臣以為,相邦之言,不合如今大勢也。”

馮去疾語落未斷,王綰未有所言,廷尉李斯自案後起身,行至殿中,深深一禮落下,遍觀群臣,說道自己之論。

“廷尉有何高論?”

王綰神色平靜。

對於李斯,王綰還是相當瞭解的,當初在文信候府邸中,就是自己將李斯推薦給文信候的,後來其才而顯,文信候任命其總纂《呂氏春秋》。

可是,不曾想,此人很快便是入了陛下的眼,先是舉國大戰鄭國渠,未幾,入咸陽宮添為長史。

李斯之才,王綰知曉。

擅長政事事務,尤其擅長法章律例,再加上學至儒家荀夫子,通曉儒道,於法家、儒家、百家自成一體。

他的才學不必說,入秦二十年不到,臻至中樞核心廷尉,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其人之道同陛下之心相合。

能夠很好的貫徹、執行陛下之心,且執行的很好。

李斯出言,在自己預料之中。

“不為高論,只是些許心得。”

“相邦、博士之言,多引用《呂氏春秋》之言,李斯對於《呂氏春秋》也有知曉。”

“雖總纂其書,卻不同其意,春秋歲月,烽火諸侯,禮樂崩壞,瓦釜雷鳴,諸侯相爭,為強大,紛紛有變法之道。”

“諸國匯聚,在大爭之世成就一個個諸侯國的變法浪潮,諸夏諸國都在變,不變者,唯有等死。”

“變法!”

“便是對於國家的變化,對於大道的變化,對於制式的變化,對於萬民的變化,乃是涵蓋諸夏萬千的變化。”

“如相邦所語,一切變化的根本,便是大道制式之變,封國諸侯,裂土分治,大周以來,諸夏紛爭,那也是楚國雖大,卻被大秦所滅之緣由。”

“萬民思治,人心思一,變法匯聚,便是成就這個——一。”

“於大秦而言,更是一法以貫之,以統一的秦法駕馭諸夏各地,以統一的法令、文字、馳道盤整諸夏。”

“果然此刻封國諸侯,豈非自行將部分之地,將部分之民割裂開來,豈非復歸大周之路,復歸楚國舊途?”

李斯對著相邦王綰一禮,將己身之論亦是徐徐道出。

大道在《呂氏春秋》?

不然!

大道在陛下心中!

“是否還有高論?”

王綰不做評價,看向李斯,再道。

“李斯還有一言。”

“上古三代以來,諸夏間,只有封國諸侯,並未有郡縣一體,大周行封國諸侯,未必不是沒有選擇之故。”

“再者,封國諸侯弊端甚大,大周開國,武王未幾崩逝,諸夏便是大亂,要難的便是管、蔡之地大周親近諸侯。”

“如此封國諸侯,焉得拱衛天子?”

“是以,短短三百年,大周便是有鎬京之亂,若非老秦人先祖不遠千里勤王救駕,何有大周洛邑綿延。”

“更有春秋歲月以來,諸國相互攻伐,萬民遭劫,此間種種,封國諸侯豈非為禍事之端?”

“這便是李斯之論。”

李斯再次深深一禮,不在多言。

咸陽宮正殿內,與列文武重臣聞之,神色亦是微微一變,似乎……李斯所言也不無道理。

可先前相邦所語,也有些道理。

這……,當如何抉擇乎?

“廷尉之論,似是苛責上古三代以來聖王天子之行,果然一無是處,何以延續數千年?”

王綰不為所動,看向李斯,回應著。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此為商君之言,大秦變法百多年,掃滅諸國,一統天下,豈不為明證?”

李斯反駁。

“雖國不法古,也當循古法而變。”

“豈有無根之水乎?”

“韓趙魏三晉之地,納入帝幾,燕國、齊魯……偏遠歸於封國,更可為安穩諸夏。”

王綰辯駁。

“相邦所憂諸國復辟之人起事,咸陽不能夠有及時應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